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散曲以它独特的变化灵动与朴拙浑厚为叠彩纷呈的中国诗歌史增加了一抹异彩,以其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获得空前的普及,进一步缩短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距离。它对爱情的描写与以往含蓄委婉的传统诗词有着明显的不同:大胆、直露、泼辣。表达情感不再严守“发乎情,止乎礼义”;女性形象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的泼辣形象,作品显现出一种喷涌的激情。这种激情在《诗经》部分爱情作品中曾有所体现,在元散曲中得以复归。本文第一章分析了诗经中喷涌激情的表现,介绍了儒家的诗教观、妇女观,正是在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以后的爱情诗中的理性因素越来越强,表达情感日渐隐晦曲折。同属广义范畴的词随着文人的介入,也由初期的直率走向雅化,多借景言情,欲说还休,或运用比兴,托物寓情,激情弱化。第二章阐述了元代爱情散曲中激情的主要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表达,女性主人公在爱情出现危机时的决绝果敢,对情欲的描写。在部分散曲中,男性们摘掉了虚伪的道学面具,对爱情的表达更加自由畅快,他们的追求之音更加嘹亮,这是对传统言情方式的一种突破,是对虚伪刻板道学形象的反叛。女子在爱情追求中,表现出了相当的自信,敢于尽情地想,直率地讲,泼辣地做,突破了诗歌中传统女性那种优雅含蓄柔顺的性格,将人的真实情感欲求加以外化。随着草原游牧文化中重视歌舞传情,提倡敢爱敢恨等审美观念逐渐被农耕文化所接受,散曲中除了那些依旧哀怨缠绵的形象外,还出现了一批性格刚烈,敢爱敢恨,敢妒敢怨,敢打敢骂的女性。她们一旦发现对方变心,就表现出决绝的态度,果断地斩断情思,坚决与之决裂,并且要严厉的谴责,咒骂甚至责打负心人;而且为了防止其变心、移情别恋,要先加以告诫,表明自己的态度,敢于表现嫉妒,要求对方用情专一,是对传统弃妇模式的进一步突破。这里呈现出的不是怨妇图,而是一群“泼妇”百态图。散曲中对情欲也不再是遮遮掩掩噤若寒蝉,而是真诚的赞美,大胆的去拥抱其带来的快乐,让散曲成了真正说真话的性情文学,闪现出了人性美的灵光。第三章从草原文化、文人思想、审美传统三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复归的原因。随着草原文化的注入,两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当时人的妇女观、婚恋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科举的停止,文人地位的下降,让这些文人从优裕之阶走向了社会底层,成为下层的一员,一些人被迫混迹于市井勾栏。环境的压抑让文人本身具有的反抗思想再次被激发,他们抛弃原有的文化身份,以“浪子”自居,在曲中寻求恣意纵情。再融入草原文化中的挑战精神,使得元散曲中的反传统之作更多,显得更具有活力。加上以艳为美的审美传统的作用,让元散曲中的爱情作品再次展现出喷涌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