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的智能材料,用作驱动元件时,具有响应频率高、可回复应变大等优点。但是在传统的形状记忆合金中,马氏体相变温度较低,难以达到一些高温环境下特殊应用的要求。由此,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些具有较高马氏体相变温度的形状记忆合金,即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然而,在已有的高温形状记忆合金中,各自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一是在较高的温度下,马氏体的热稳定性较差;二是在多晶合金中,由金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的智能材料,用作驱动元件时,具有响应频率高、可回复应变大等优点。但是在传统的形状记忆合金中,马氏体相变温度较低,难以达到一些高温环境下特殊应用的要求。由此,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些具有较高马氏体相变温度的形状记忆合金,即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然而,在已有的高温形状记忆合金中,各自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一是在较高的温度下,马氏体的热稳定性较差;二是在多晶合金中,由金属间化合物转变而来的马氏体脆性较大,影响到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的延展性;三是在一些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高温形状记忆合金中,需要用到较多贵金属元素,难以实现大量的工业应用。因此,有必要继续开发新的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的高温形状记忆合金。另一方面,有关Co基合金中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研究报道较少,仍然还有大量的研究空间。据此,在已有的热力学和相图信息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基础上,本文以Co-V-X(X:Si,Al)体系为对象,对其合金中马氏体相变的特性和高温形状记忆效应进行实验研究,以此来探究其发展为新的高温形状记忆合金体系的可能性。对完善马氏体相变理论、丰富高温形状记忆合金体系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对Co-V-Si三元系中具有L21结构的Heusler相成分范围进行确定,再对其马氏体相变的微观组织、晶体结构、相变特性、力学性能和高温形状记忆效应进行实验研究。本研究中首次得到了成分为Co63.5V17.0Si19.5的DO22单相马氏体合金,相变温度约为700℃左右。同时,该合金体现出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并且能实现最大为3.1%的可回复应变。但是在该合金马氏体的升温过程中,从马氏体转变而来的母相在高温下很快地分解为A12稳定相,从而影响到马氏体合金的热循环稳定性。(2)采用合金化方法,研究Al和Ga元素的添加对Co-V-Si三元系中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并对合金的微观组织、晶体结构、相变特性、力学性能和高温形状记忆效应进行实验研究,着重通过探索合金的热循环稳定性和循环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揭示Al和Ga元素的成分变化对其的影响规律。实验在Co64V15Si17Al4和Co64V15Si17Ga4合金中得到了 D022单相马氏体,马氏体相变温度也通过合金化得以下降,因此避免了母相在高温下分解,在室温和800℃之间得到了优异的热循环稳定性和组织稳定性。而随着合金化元素含量Al和Ga的分别增加,合金组织中均出现R相,热循环过程中也有(εCo)相在晶界处析出。此外,合金化过程使得合金的强度和塑性有所下降,高温形状记忆效应略有上升。(3)对于Co64V15Si17Al4和Co64V15Si17Ga4合金,分别采用微量稀土元素Dy、Gd进行改性,对改性后的合金微观组织、相关系、晶体结构、相变特性、力学性能和高温形状记忆效应等进行探索,揭示添加稀土元素对合金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采用0.1at.%Dy、Gd分别改性Co64V15Si17Al4和Co64V15Si17Ga4合金后,微观组织晶粒得到了显著的细化。同时,在不影响马氏体相变稳定性的前提下,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略微上升。改性后的合金强度和塑性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4)对Co-V-Al三元系中以B2结构相为母相的马氏体相变及其微观组织、晶体结构、相变特性、力学性能和高温形状记忆效应进行实验研究,并通过一系列原位热分析方法对部分合金中可能存在的马氏体稳定化现象进行研究,揭示马氏体相变相关特性随合金成分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 Co-V-Al合金中存在由B2结构母相到L10结构马氏体的马氏体相变。且随着Al含量的增加,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降低,合金的力学性能也迅速恶化。另一方面,在Co60V32A18和Co60V30Al10合金中发现了马氏体稳定化现象,由此导致Co60V30Al10)合金得到了由不同温度下的两段马氏体逆相变引起的两段形状记忆效应。
其他文献
面向实景增强现实技术是使用实景图像的增强现实技术,实景图像能够更好表现物体的真实感。将实景图像应用于增强现实的技术之下,弥补了传统的增强现实技术中采用三维建模的虚拟物体植入时产生的真实感不足、渲染时间长、运算量大的特点。但是在对于实景图像如何能够完美的融入现实环境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很多。所以文本针对实景图像在增强现实环境中的注册轮廓真实感重现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自行设计
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技术的突破。近年来,以构筑表面变质层为核心的抗疲劳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外圆磨削作为一种经济可靠的加工方式,在难切削材料的加工中应用广泛,是发展抗疲劳制造技术必须研究的内容。残余应力和粗糙度是表面完整性的重要评价指标,对疲劳寿命影响极大;磨削力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输出参数,能够反映材料磨削加工性能,是磨削过程中产生磨削热和发生磨削振动的主要原因,会影响到磨削质量。因此,探究磨削
编织复合材料由于纤维的交错编织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面内力学性能,然而面外的力学性能还是相对较低,在受到面外载荷时仍然会在复合材料内部发生分层损伤现象,造成结构强度的下降,严重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受损的结构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力学性能。传统的复合材料修复方法(如贴补法、挖补法、螺栓连接等)虽然能对受损的结构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但是这些修复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提出了
细胞中的蛋白质通常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共同完成生命活动,而蛋白质相互作用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生物进程,因此只有对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组或蛋白质复合物组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进而建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网络,才能真正阐明一个蛋白质的功能,才有可能研究细胞中某一生理活动中所有相关蛋白质的变化及作用机制,同时还有助于探索生命进程、了解疑难病症的产生机制和开发有效药物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因此对蛋白质复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轨道交通车站及列车车厢极易成为客流高密度聚集地,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安全事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需要一种便捷、高效的方法实时获取乘客拥挤度状态,为客运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的拥挤度检测技术主要借助人群计数算法,结合一定的拥挤度分类规则来判定乘客的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物分子学的关注日渐提高,发展出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生物分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CR技术(Polymerase Chmn Reaction)的发现使得体外分子诊断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分子诊断的方向愈发向微型化、集成化发展,由此本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集核酸提纯、扩增和检测于一体的核酸检测一体化设备,该设备可以将PCR的前处理和P
肥胖会引起多种疾病和并发症,例如心脏病、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冠心病、高血压等。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有超过19亿成年人超重,其中有6.5亿以上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而且过去曾被认为局限于成年人中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在儿童肥胖者中也变得常见,肥胖的普遍性,及其高死亡率和发病率对公共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与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国家“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下,传统除湿技术噪声大、污染严重、不易携带等问题愈发显露,这使得各行各业对于除湿技术的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热电制冷技术以其无制冷剂、环境友好、运行平稳无噪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医疗、电力、军事等多行业领域。为了解决电器柜内湿空气对电气元器件的损伤,保证其正常平稳工作。本文针对除湿器冷凝除湿能力较低的问题,优化冷端
超精密切削、精密和超精密磨削在机械加工领域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表面完整性对于表征加工过程中被加工零件的表层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相关理论,研究了砂轮线速度vs、工件线速度vw、砂轮径向进给速度vfr、CBN砂轮粒度等高速外圆磨削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渗碳钢表面完整性的影响,从组织相变的角度揭示了磨削表层硬度、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同时研究了漏斗形旋转弯曲疲劳试
热电制冷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体积小,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大材料优质系数来提高热电制冷模块制冷效率的方式进展比较缓慢,所以现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还是通过提高热电制冷的热端散热效率来间接提高热电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故本文通过探究提升热电制冷的热端散热效率来提高热电制冷的制冷性能,并针对强迫对流下热电制冷热端翅片式散热器的工作状态、几何参数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