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酮血症、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症和低血糖症。报道指出,围产期奶牛发生酮病不仅会引起奶牛产奶量降低、乳品质下降,还会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研究显示高浓度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可以诱发奶牛发生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引起酮病奶牛发生一系列繁殖障碍疾病的诱发原因。槲皮素(Qu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酮血症、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症和低血糖症。报道指出,围产期奶牛发生酮病不仅会引起奶牛产奶量降低、乳品质下降,还会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研究显示高浓度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可以诱发奶牛发生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引起酮病奶牛发生一系列繁殖障碍疾病的诱发原因。槲皮素(Quercetin)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牛子宫内膜细胞为研究对象,从氧化损伤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究槲皮素对NEFA诱导的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保护性作用,为探讨奶牛酮病与产后繁殖障碍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实践基础。试验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NEFA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牛子宫内膜细胞(BEND)6 h、12 h、24 h、48 h,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筛选合适的给药浓度与时间。样本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10μmol/L槲皮素组、1.2 mmol/L NEFA组、10μmol/L槲皮素+1.2 mmol/L NEFA联合给药组。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BEND细胞氧化损伤相关指标,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q PCR和Western-blot检测不同处理组对BEND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试验结果:(1)CCK8结果表明,随着NEFA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逐渐降低。高浓度的NEFA使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损伤并导致细胞凋亡,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损伤,细胞器的结构被破坏,并形成凋亡小体。(2)CCK8结果表明,槲皮素浓度低于10μmol/L可以增加细胞活力,超过10μmol/L后对细胞产生损伤。q 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NEFA组Caspase-3、Cyt-c、Bax、Caspase-9、Apaf-1表达量升高,而Bcl-2表达量降低;与NEFA组相比,槲皮素和NEFA联合给药组Apaf-1、Bax、Cyt-C、Caspase-9、Caspase-3表达量降低,Bcl-2表达量升高。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NEFA组Caspase-3、Cyt-c、Bax、Caspase-9表达量升高,Bcl-2表达量降低;与NEFA组相比,槲皮素和NEFA联合给药组Bax、Cyt-C、Caspase-9、Caspase-3表达量降低,Bcl-2表达量升高。结论:高浓度(1.2 mmol/L)NEFA可诱导BEND细胞发生氧化损伤,进而导致BEND细胞发生凋亡。槲皮素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效地拮抗NEFA诱导的BEND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病原相互传播扩散,造成动物大量发生各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随着混合感染的情况逐渐复杂化,患病动物可能同时感染多种症状相似的病原,现有的常规检测手段耗时耗力,多重PCR检测技术作为现有的常规检测方法中通量最大的检测方法,最多可以同时检测四种病原,难以涵盖所有可能存在的致病病原,因此开发一种大通量核酸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传染性病毒病,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家猪和野猪,高达100%的急性感染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疗ASF的疫苗或特效药。因此,需要有效的抗ASF病毒药物。ASFV dUTPase(dUTPase)是由E165R组成的同源三聚体,dUTPase可以降解细胞质中的2’-脱氧尿苷5’-三磷酸(dUTPase),减少尿嘧啶掺入病
恶性疟原虫是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顶复门寄生原虫,人类被其感染后通常会出现高热、贫血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寄生在人类红细胞内的恶性疟原虫通过内吞作用摄取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蛋白质的Eps15同源结构域蛋白质含有EF-hand结构域,在调节特定的内吞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弓形虫中包含EF-hand结构的钙离子结合蛋白质可以与虫
锥虫是原生动物门中寄生于多种动物血液里的一类寄生虫,其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两类。布氏锥虫主要通过媒介采采蝇的叮咬传播,可引起人昏睡病、野生动物及以牛为主的家畜的拿干拿病(Nagana),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锥虫对其治疗药物逐渐产生耐药性,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收益低,抗锥虫病新药及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纳米材料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报道,纳米材料石墨烯对
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于2017年第一次在中国被发现,是一种新型的分节段性黄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荆门病毒属。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感染人。蜱传病作为一类新发传染病,已经引起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视。而对于我国蜱种及病原的分布、尤其是新发蜱媒传染病尚不清楚,限制了蜱传病的科学防控。因此对蜱虫种类及蜱传病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020年,在对辽宁省各地采
旋毛虫,属于蠕虫,呈世界性分布,其感染宿主后可引发旋毛虫病,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已有的研究表明,感染蠕虫后,常会引起外周血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以抵抗蠕虫的入侵。然而,在误食未煮熟的含有幼虫囊包的肉开始,到旋毛虫在宿主肌肉内形成囊包这一时间段,嗜酸性粒细胞是如何变化的尚不清楚,其增多的机制又是什么也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对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增多机制进行了初
肠道类器官培养技术的发展使肠上皮结构可在体外三维空间呈现,其包括各类型的肠上皮细胞和部分肠道功能,对研究肠道发育和疾病、肠上皮屏障功能等具有显著价值。新型小肠类器官显著富集了损伤反应干细胞群,在培养过程中启动损伤再生基因的表达,能在体外高效地还原肠上皮损伤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上皮组织器官再生提供了新模型,且有助于肠道疾病的机制研究、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药物筛选等。本文就类器官培养在肠道疾病研究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不同超声引导平面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超声引导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短轴组(n=42,采用超声短轴平面外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和斜轴组(n=42,采用超声斜轴平面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条件指标、穿刺效果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
目的:本试验以解淀粉芽孢杆菌B10为研究对象,对菌株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降解酶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对降解酶的降解特性和催化反应关键位点进行探究。旨在分离得到能够高效降解AFB1的降解酶,同时为日后通过酶工程学改造提高该酶稳定性和催化反应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使其能够早日应用于动物生产实践之中。方法:本试验首先通过蛋白酶K处理,确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10培养上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