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锥虫是原生动物门中寄生于多种动物血液里的一类寄生虫,其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两类。布氏锥虫主要通过媒介采采蝇的叮咬传播,可引起人昏睡病、野生动物及以牛为主的家畜的拿干拿病(Nagana),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锥虫对其治疗药物逐渐产生耐药性,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收益低,抗锥虫病新药及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纳米材料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报道,纳米材料石墨烯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锥虫是原生动物门中寄生于多种动物血液里的一类寄生虫,其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两类。布氏锥虫主要通过媒介采采蝇的叮咬传播,可引起人昏睡病、野生动物及以牛为主的家畜的拿干拿病(Nagana),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锥虫对其治疗药物逐渐产生耐药性,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收益低,抗锥虫病新药及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纳米材料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报道,纳米材料石墨烯对某些寄生虫有抑制作用。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石墨烯基材料的衍生物,在抗菌抑虫方面已取得成效,而石墨烯量子点对布氏锥虫的抑制作用目前未见报导。因此,研究石墨烯量子点对布氏锥虫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对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石墨烯量子点对布氏锥虫的抑制作用,本课题首先合成了石墨烯量子点并对其进行表征,对布氏锥虫的活力、凋亡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石墨烯量子点抑制了布氏锥虫的活力,并诱导其凋亡。其次,通过检测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钙离子、ATP和细胞周期等凋亡指标,探讨布氏锥虫凋亡的机制。结果发现石墨烯量子点可以被布氏锥虫通过网格蛋白途径内吞到体内,引发一系列凋亡反应,包括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内钙离子累积、ATP合成障碍、细胞周期阻滞以及DNA发生片段化。在检测与石墨烯量子点共孵育后布氏锥虫亚细胞器变化的实验发现,布氏锥虫的亚细胞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线粒体膜消失、细胞核膜模糊、核周间隙扩张、高尔基体与内质网肿胀。那么细胞器结构的缺陷是否涉及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途经呢?因此本研究对内质网应激中剪接前导RNA沉默途径的蛋白t SNAP42和核酸内切酶Endo G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发现蛋白t SNAP42表达升高,产生了内质网应激;另外蛋白Endo G表达的升高说明其向细胞核移位,剪切了DNA,从而诱导了凋亡。为了进一步探讨石墨烯量子点引起布氏锥虫凋亡的原因,本课题进行了转录组学的研究。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石墨烯量子点与布氏锥虫共孵育后,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和戊糖磷酸途径、与脂质过氧化相关的甘油脂代谢途径以及与氧化还原相关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被富集。综上所述,石墨烯量子点通过损伤布氏锥虫的亚细胞器,影响了布氏锥虫的能量代谢,诱导了氧化应激,进而导致活性氧在布氏锥虫中的持续积累从而引起布氏锥虫凋亡。本研究结果为石墨烯量子点在开发新的抗锥虫药物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稻瘟病作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其严重发生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超过60%。使用化学杀菌剂是有效控制稻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手段,但长期使用存在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同时,病原真菌正在迅速适应杀菌剂从而导致耐药性的出现。因此,发现新的天然产物杀菌剂,对有效控制真菌病害的发生,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链霉菌SN0246是本实验室保存菌种,化合物CP515是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前期试验研究发现,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布尼亚病毒科的RNA病毒,是引起人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大别山病毒(Dabieshan virus,DBSV)是新型蜱传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于2000年在中国安徽省大别山区的社鼠中首次分离到,因其与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亲缘关系较近,最初被认为是汉滩病毒的一个亚型,于2015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arasuis)是一种引起猪格拉瑟氏病(Glasser’s disease)的重要致病菌,给全球养猪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猪感染G.parasuis后表现出一系列炎症反应并且许多G.parasuis流行株毒力尚未明确。micro RNA(miRNA)是一类约为22 nt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对生物体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顶复门寄生虫家族中的一员,专性寄生于有核细胞,属于寄生性原虫,不但能够感染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且能感染鸟类甚至一些冷血动物。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不同于细菌和病毒以胞吞的方式被动入侵,弓形虫入侵则是连续又复杂的主动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器及蛋白的调配。顶复门原虫不只一个途径来达到入侵宿主细胞的目的,常见的一个途径是唾液酸途径,另一个途径是氨基葡聚糖途
锥虫(Trypanosoma)是一种原虫,可通过寄生于多种动物的血液而致病。其中,非洲地区的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和南美地区的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对人类致病。自20世纪初以来,人类非洲锥虫病已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科学界备受瞩目,目前已应用到多个领域。其中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的人畜共患病,由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属(Brucella spp.)引起。布鲁氏菌病在我国被归为二类动物疫病,动物一旦感染布鲁氏菌病,均要销毁处理,目前主要通过对动物免疫接种进行预防。布鲁氏菌感染人群主要是人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及其产品等途径,人被感染后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合并抗生素疗法,但是治疗周期长并且预后效果差,因此,急需研发出能有效清除细胞内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病原相互传播扩散,造成动物大量发生各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随着混合感染的情况逐渐复杂化,患病动物可能同时感染多种症状相似的病原,现有的常规检测手段耗时耗力,多重PCR检测技术作为现有的常规检测方法中通量最大的检测方法,最多可以同时检测四种病原,难以涵盖所有可能存在的致病病原,因此开发一种大通量核酸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传染性病毒病,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家猪和野猪,高达100%的急性感染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疗ASF的疫苗或特效药。因此,需要有效的抗ASF病毒药物。ASFV dUTPase(dUTPase)是由E165R组成的同源三聚体,dUTPase可以降解细胞质中的2’-脱氧尿苷5’-三磷酸(dUTPase),减少尿嘧啶掺入病
恶性疟原虫是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顶复门寄生原虫,人类被其感染后通常会出现高热、贫血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寄生在人类红细胞内的恶性疟原虫通过内吞作用摄取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蛋白质的Eps15同源结构域蛋白质含有EF-hand结构域,在调节特定的内吞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弓形虫中包含EF-hand结构的钙离子结合蛋白质可以与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