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现行的装配式建筑模式存在着某些障碍因素,制约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脚步。现行装配式建筑模式与传统现浇建筑模式相比,存在着预制构件成本偏高,且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设计与施工过程存在分离困难等问题。目前国内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处于政府主导推广,而企业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意愿不足的尴尬局面,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推广装配式建筑,根本原因在于过多的造价成本消耗,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收入。2017年2月,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定额(试行)》,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提供了计价依据。对江苏省编发的这套定额分析,发现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普遍高于传统混凝土现浇模式的造价,有些甚至达到20%以上,导致今后装配式建筑更广泛的应用时,整体成本也将随之倍速增长。装配式建筑的造价偏高,让企业在面对装配式建筑时陷入两难境地,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所以现在国内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主要是以政府补贴为主,来帮助和推动企业更多的采用装配式建筑,尽管如此,目前行业内相关企业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推广的自发动力仍显著不足。究其根本,导致预制构件造价偏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目前国内的装配式建筑只不过等同于把现场的现浇过程转移到了建筑构件预制生产工厂内,并没有实现生产和安装的相分离,基本上单一的预制构件厂对应着单一的施工项目。额外又相对于传统现浇模式增加了从构件厂运输至建筑现场的运输费用、现场吊装和安装连接的工程费用,这些直接导致了装配式预制构件价格上升。在这几个流程之中,装配式建筑固有的运输费用、吊装费用和现场安装费用,在短时间内,科学技术未取得重大突破前,难以实现成本的降低。但是如果能够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标准化,工厂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建筑预制构件,形成规模效应和批量生产,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成本。而且制造业过去的先进经验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在科学技术、设备等限制条件无法短时间突破的情况下,提高规模是降低成本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提高规模的根本在于实现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然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两种相同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物所处的区域不同、建筑物功能性不同、建筑物的建造规模和建造标准不同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决定了设计师在对建筑物结构体系和荷载选择方面的设计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构件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例如构件的跨度、截面尺寸、细部构造及材料选择等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现行的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构件是点对点的,并不具备向其他项目推广的前景,这也是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根本障碍。因此,本研究论证过程中提出了有限相对标准化的模式,即针对特定地区、特定规模、特定功能的建筑物,来实现相关的同类建筑物的标准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论,是因为建筑物在最基本的功能设定情况下(区域性、荷载等),导致建筑的零部件、构配件,尤其是大型的结构构件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荷载差异导致的内力计算差异。根据结构设计原理,不同区域导致抗震等级或风载差异,不同功能决定了不同的上部荷载,不同的规模导致了跨度等差异性。在建筑物的地区、规模及功能无法统一的前提下,建筑物的构配件实现绝对标准化基本无法做到。因此在本研究的实证过程中,选定特定地区特定规模的特定建筑产品的结构构件作为研究对象,仅强调对于以上限定条件的建筑的构件进行标准化族系的构建和适应度的校验,旨在通过此方法来证明,通过有限标准化模式来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可行性。本研究仅对于梁类构件进行了探讨,未对其他建筑构件进行研究,后续研究中可沿用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对其他构件进行继续讨论。根据以上原则,本研究最终选取某地区(特定地区)小型住宅产品(特定功能及规模)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建筑产品的构件数量及后续研究方便,本研究主要针对该类建筑的梁类构件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随机搜集特定地区特定规模建筑的图纸作为梁构件的数据来源库,从中对于梁类构件按照有限标准化模式进行归纳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的通用梁构件截(?)族系。然后又任意选择同类地区同类功能同类规模的其他建筑结构图纸,使用标准化梁类截面对既有梁类构件截面进行反向替代,来校验标准化梁类构件替代现有现浇梁类构件的可行性和有效度,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其有效度可达到80%以上。本研究证明,通过有限标准化模式实现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的方式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