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随着影片《断背山》的上映,一位美国作家安妮·普鲁走入大众的视野,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而这部由知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便是改编自安妮·普鲁的同名小说。随着影片的热映和热议,安妮·普鲁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得到相当热烈地推崇,也作为舶来品走入国人的视域,开始得到中国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赞誉。安妮·普鲁是活跃于美国当代文坛的专业作家,其实早在电影《断背山》之前,她就已经受到美国文学界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她于1988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心灵歌手及其它》,1922年的氏篇小说《明信片》让她成为福克纳小说奖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同为长篇小说的《船讯》获1993年的全美国家图书奖和1994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并被知名导演搬上荧幕。之后她的作品更是拿走了几乎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让众多学者倾心的是她小说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明丽而粗犷的文风。她高蹈于美国当代主流文坛之上,淡化了文学的功力色彩。安妮·普鲁很敏感地捕捉到了小人物群体的生存状况,并以女性特有视角,描写了美国当代的小人物受时空压缩选择逃离城市、或者已经扎根乡村的人们在工业社会无孔不入的利益侵蚀下远离尘嚣和坚决抵制。而这些人物,尤其是她笔下的新大陆移民集体,不论如何在挣扎中生存,最后总是被失败和死亡轻易地打败,人物的行动在庞大的社会机器、在强大的命运的操控下总是绵渺异常,脆弱异常。所以普鲁在关注边缘化人物的同时,她的作品总是带有宿命的色彩,笼罩着淡淡的悲哀。在美国当代文坛,普鲁被冠以文学领域中“新作家”的称号,主要是因为她的小说生涯起步较晚,她生于1935年却直到1993年才出版了第一步小说集《明信片》。但这位新作家可谓是大器晚成,岁月的沉积历史的积淀让她超拔俗外而又最终眷顾于她。第一部小说后,她的第二部小说《船讯》一经出版,也收获颇丰,分别摘取了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国内比较有分量的奖项。电影《断背山》被知名导演搬上荧幕后,她被世界观众所熟悉和认可,她也因此在学术界开始崭露头角。《断背山》的成功成为对普鲁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影学和同性恋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也造成研究初期视域的狭窄和局限。所幸的是,些学者及时把这一艰难局面扭转了过来,普鲁自己也做了一些努力,她自己极力反对被贴在自己身上的,诸如“同性恋作家”的标签。在评论自己的作品《断背山》时,她为自己正名,认为把自己的作品解读成同性恋立场是简单粗暴的。对于这样一个被冠以“新”作家名号的作者,对她的研究自然相对较少,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迄今为止对安妮普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批评、历史地理研究、区域研究、叙事研究、电影研讨等几个方面,其中生态批评在所有的研究中所占比重最大。笔者认为这与普鲁小说的区域选择有关,从普鲁的小说文本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所以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给普鲁小说定论是恰当而必要的。目前生态批评的文章主要集中于她的《船讯》和《老谋深算》上,且主要从单一的小说文本中分别讨论,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断背山》的上映开创了国内普鲁研究的先河,但这要比国外的研究滞后很多,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对普鲁的研究已经逐渐扩展到生态批评、叙事研究等更广阔的空间,给我们解读这位女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对普鲁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片段化的个案研究层面,鲜有人能对她的作品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尤其是在叙事学这一块,大多研究者的研究局限于普鲁的《船讯》和《老谋深算》寥寥几部小说,没能通观全局,亦未能给作家现存的所有作品的发展脉络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位。国外虽有这方面的研究,却也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这成为研究界的一大憾事,亦成为笔者写作这篇论文的最初动力。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普鲁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研究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叙事语态和叙事语式都存在较大差别。由于长篇小说总是从历史的宏大视角出发,不论是叙事时间还是叙事语态都呈现较为固定的模式,和传统的叙事模式重叠的痕迹较为明显。而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就相对多样化,叙事时况上表现为逆叙事,预叙、追叙等穿插使用,叙事内容和叙事层次都更为丰富。普鲁小说语式中话语和描写的分布比较均衡,叙事的距离都拉得较短,故事片段在空间的分布趋于零碎化、窄化。尽管也有其他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普鲁的小说,但总的说来研究人数还不多,研究成果有限,没能发展成系统严谨的研究谱系。而叙事学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体系。先来梳理叙事学的发展历程。从法国结构主义开始,叙事学逐渐发展并完善,而它主要是关于对文本进行范式解读的一种文艺研究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一概念的当推法国结构主义大家茨维坦·托多罗夫,他在《(十日谈)的语法》中认为叙事学是一门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各种理论规范有待建立。而在此之前,同为符号主义大师的巴特、克洛德·布雷蒙和格雷马斯都曾经出版过和叙事学理论联系紧密的学术专著,他们的努力为叙事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叙事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到中国,90年代开始掀起研究热潮,并逐渐在那个时候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氛围。有一部分学者已经不满足于单单从西方的理论资源中吸收营养,而是在引进吸收别人的有益成果时,和中国古典的叙事理论比较,做到批判性地吸收,从而融会贯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叙事学体系正在形成。从现在国内的叙事学批评现状来看,。能否在现有的研究水平上,从叙事学的角度整体上把握普鲁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主题,尤其是对我们关注较少的叙事声音、叙事层次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叙事学有一个较为翔实的批评案例的研究,对安妮·普鲁这一“新”作家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定位,是笔者努力的目标。本文以安妮普鲁的几部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分析和归纳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位“新”作家的作品。本文不仅从日奈特、托多罗夫的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出发,研究普鲁小说的语法系统,也从后经典甚至最近兴起的叙事学理论,阐释普鲁小说的话语组织和文本主题意义、历史语境的关系。所以,本文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安妮普鲁小说的结构,分为叙事话语研究、叙事语态研究和叙事语法研究三章。其中第一章的叙事话语研究分为时况、时长、频率、语式三个小的章节。第二章叙事语态研究分为叙事曾和叙事者两部分。第三章的叙事结构研究分为故事的叙事模式、叙事结构、故事外的形式三部分。论文的下篇,主要内容是安妮普利小说叙事内容的研究,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形象流程对叙事主题的建构,分为纽芬兰岛、长条地区、怀俄明州三个小节。第二章是研究安妮普利小说中横向的死亡叙事方法。分别论述了死亡叙事的介入方式及其叙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