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木通属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l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通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非常高,目前针对木通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对木通属植物的资源现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关木通属植物解剖结构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两种河南省木通属植物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望为木通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河南省分布的木通属植物(三叶木通、五叶木通)为材料制作石蜡切片,对其各部分的营养器官进行了观察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三叶木通和五叶木通的叶片均由上下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层,上表皮细胞比下表皮细胞厚,上表皮细胞无气孔器,气孔器只分布于下表皮;叶肉均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构成,三叶木通的栅栏组织有三层细胞,五叶木通的栅栏组织有两层细胞,细胞呈长柱形,排列较为紧密;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肉中具有发达的叶脉,主脉的维管束周围均有2-3层呈环状排列的厚壁细胞。(2)三叶木通和五叶木通叶柄的结构差异不大,主要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构成,其横切面的形状近似圆形。表皮细胞一层,其下有1-2层厚角组织细胞,维管束分布于薄壁细胞中,每个维管束外围均有厚壁细胞围成的维管束鞘,五叶木通的厚壁细胞层数明显多于三叶木通。叶柄基部和叶柄顶部均无明显的厚壁细胞;小叶柄由外到内依次由角质膜、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组成。五叶木通小叶柄的皮层薄壁细胞明显较三叶木通的大,所占比例也多于三叶木通,三叶木通髓所占面积多于五叶木通。(3)茎的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柱和髓组成。五叶木通幼茎、中茎皮层的数量远多于三叶木通。在横切面上维管束约占茎横截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三叶木通的维管束数量为14-18个,五叶木通的维管束数量为13-16个。二者外围均有厚壁细胞围绕。维管束的数量随着茎老化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少。(4)幼根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老根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在根中五叶木通木质部导管口径比三叶木通的大很多。(5)三叶木通和五叶木通的果柄均由周皮、薄壁细胞、韧皮部、木质部和髓构成。周皮位于果柄的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部分构成:周皮下面为薄壁细胞:果柄没有明显的维管束结构,但能明显的分为不同的区域,各区域从外到内依次为韧皮纤维、韧皮部、木质部。总之,三叶木通和五叶木通的结构既相似,在叶片、叶柄和茎的结构又有差异。木通属植物的药用部位主要是营养器官,其药用成分主要应该分布于营养器官的皮层、髓、韧皮部的薄壁细胞中。
其他文献
<正>现代数码相机都具有黑白图像的拍摄功能,但很多相机只能用JPEG格式直出,用RAW格式拍摄的黑白照输出后又变成了彩色,不过经过压缩的JPEG黑白图像在影调和层次上损失很多,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为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非编码RNA,是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对其生物功能方面的研究探索方兴未艾。目前,尚未有环状RNA与疾病关联关系分
安全是人们享受智能生活所带来的生活便利、质量提升的前提。基于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利用智能和泛在网络技术构建一体化全方位综
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开发,国际海洋纠纷也越来越多。中菲南海争端的产生实际上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南海地区的捕鱼权、领土权益的争端。菲律宾和中国
<正>禀承双赢理念,以循序渐进、价值创造的方式进行国际化投资并购,不仅为公司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也提供了一个自我检验和优化的维度。在3月17日召开的公司国际合作工
<正>护理病历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评估、健康指导、治疗、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的动态过程,是临床教学、科研和医院信息管理不可缺少的资料,具
紫杉醇(Paclitaxel)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是获得FDA批准的第一个来自天然植物的化学药物。但紫杉醇水溶性差、吸收不好的缺点却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聚乙二醇(Polyethyl
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做一名“本领高强”的共产党员,是新时代发展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本领不是天生的,党员干部只能通过不断学习
报纸
最近在理解癌症和代谢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突出了由三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的丝氨酸合成途径(SSP)的重要性。人源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催化SSP合成葡萄糖衍生丝氨酸的第一步,并且在多种癌细胞中显示高表达,包括乳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胶质瘤,鼻咽癌等。本研究应用基于酶活性的高通量筛选技术,从不同来源的天然产物中筛选得到靶向PHGDH的先导化合物,并进一步在细胞及动物水平测定其活性,建立了
从中国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媒体通气会上了解到,针对国内现有农机在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秸秆收集等环节作业质量在线监测与变量控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