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人们寻求多种多样的途径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处理,其中,将其热解制备成生物炭的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秸秆生物炭自身富含大量养分元素,且可以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因此还田后可以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固碳潜力,还田后能促进土壤碳封存,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秸秆生物炭还田培肥土壤及其固碳潜力的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人们寻求多种多样的途径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处理,其中,将其热解制备成生物炭的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秸秆生物炭自身富含大量养分元素,且可以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因此还田后可以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固碳潜力,还田后能促进土壤碳封存,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秸秆生物炭还田培肥土壤及其固碳潜力的效果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不同热解温度(300℃、400℃、600℃、800℃)制备了四种秸秆生物炭,首先测定还田前生物炭的速效养分和碳元素含量,通过XPS、FTIR和水溶性实验分析生物炭的稳定性,然后通过盆栽实验评估了生物炭还田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土壤速效养分、总碳和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后再结合土壤中与养分循环、碳循环相关的酶活性综合评估生物炭还田培肥土壤及其固碳潜力的原因,并对生物炭还田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潜力进行了预测,旨在为优质还田生物炭的制备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最终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盆栽实验表明,生物炭有效促进了小麦作物的生长,相比于空白组,生物炭还田组中的小麦干重增加了16.45%~43.86%;中高温生物炭(400~800℃)还田使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3.28%~269.33%和64.02%~161.89%,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4.23%~29.45%和431.86%~588.63%,低温生物炭(300℃)还田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是由于其仍处于秸秆到生物炭的过渡状态,不是完全状态的生物炭,作用方式与秸秆相似。(2)生物炭自身的氮含量在0.65%~1.47%之间,还田后对土壤提供了大量的氮元素,但是生物炭自身速效氮含量极低,所以生物炭中自身速效氮的供给量远小于还田后土壤中速效氮的增加量,而生物炭自身速效磷和速效钾的供给量远远大于还田后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增加量,结合土壤酶活性分析发现生物炭(400~800℃)还田后与土壤速效氮转化相关的脲酶、亚硝酸还原酶、羟胺还原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土壤速效磷转化相关的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全部降低。故表明生物炭主要通过促进土壤氮循环相关酶的活性来提升土壤速效氮的含量,通过自身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直接供应来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3)随着制备温度的上升,生物炭总碳含量呈上升趋势,而生物炭的H/C在下降,说明生物炭的芳香程度和碳化程度在增加,稳定性也在增加;生物炭还田后显著增加了土壤总碳和总有机碳的含量,其中,高温生物炭促进效果更加明显,800℃制备的生物炭还田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是空白组的5.5倍,是秸秆还田组的4.14倍;同时还发现还田生物炭温度越高,土壤CO2排放越少。(4)生物炭还田后土壤中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生物炭还田减缓了土壤自身碳的矿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具有良好的固碳效果。(5)如果将全球的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全部制备成400℃生物炭还田,固定的土壤总碳量可达到604.84百万吨/年,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总碳量的6.22%和农业用地排放总碳量的48.35%,从能源消耗、培肥土壤和碳减排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400℃是制备生物炭的最佳温度选择。
其他文献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空间分布信息在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土壤图是土壤普查学家通过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而得到的手工绘制图,其空间详细度和精确度均较低。在如今的实际应用中,传统土壤图已无法满足各领域的数据需求,因此,研究者们迫切的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来进行数字土壤制图,以达到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目的。本文以土壤-景观推理模型(Soil-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工业“三废”无序排放、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日益突出。掌握工业场地周边受体的潜在风险对环境风险评估及保障周边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有色金属工业场地风险特征,以全国、湖南省和永兴县为三个区域尺度代表,基于“源汇”理念,从受体、潜在污染源、传播途径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实现多尺度有色金属工业场地潜在风险的综合评估。本研究分别以市、县级行政单元和1km×1km栅格为
柑橘在我国南方大面积种植,该区降雨充沛但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湿季多雨和旱季少雨造成柑橘园土壤水热状况季节性差异明显,造成的橘园水分管理困难和柑橘树的水分利用效率不高是制约柑橘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地布覆盖和起垄种植能改善土壤环境和蓄水保墒,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有利于橘园的水分管理,因此这两种措施广泛应用于柑橘园。然而,地布覆盖和起垄种植对根区土壤剖面的水分、温度动态分布和对柑橘枝梢生长、
水营力作用搬运地表土壤形成含沙水流,含沙水流的挟沙能力致使泥沙不断向流域下游输移,造成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含沙水流运动的水流特征与影响因素,对理解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含沙水流中不同的泥沙粒径组成(10-100μm65%、10-100μm74%、10-100μm81%)、植物形态(长宽比L/W=2.67、1.07)和植被密度
镉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健康,因此选择经济有效的修复技术来控制土壤和水体镉污染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聚磷酸铵,磷酸二氢铵、磷酸和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磷改性改性生物炭,采用多种手段表征磷改性改性生物炭的吸附特征,并研究了三种磷改性改性生物炭与普通生物炭在土壤镉钝化与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探明了普通生物炭与三种磷改性生物炭在理化特征及对溶液镉吸附上的差异及机制
我国南方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红壤地区存在严重的崩岗侵蚀,其起源和发育过程需进一步揭示。花岗岩红壤坡面由细沟发育而来的龛沟,有着与一般侵蚀沟不同的形态特征,其可能是崩岗的初始形态。推测花岗岩红壤剖面“上红(黏)下砂”的土层结构是龛沟发育的物质基础,但龛沟形成的过程机理并不清楚。本文研究细沟发育过程中微型崩塌特征及其发生的水力学条件,旨在探究龛沟形成和发育机理。在湖北省通城县杨垄小流域花岗岩母质红壤坡面采
土壤结构是维持土壤功能的重要基础,反映了土壤的形态特征与变化规律。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能够有效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影响土壤侵蚀过程。鉴于我国纬度跨度大,各气候带发育的土壤类型具有多样性,且呈地带性分布,土壤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关于不同类型地带性土壤团聚体孔隙结构及其与坡面侵蚀过程关系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本文从土壤地理发生学的角度,选取我国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六种风化程度不一
针对我国福建平和琯溪蜜柚产区普遍存在肥料尤其是磷肥施用过量问题,课题组于2016年开始在福建平和琯溪蜜柚综合试验站基地开展氮磷减量施肥试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磷过量导致土壤锌有效性降低和树体出现缺锌症状,因此于氮磷减量施肥的第三年(2018年)开始磷减量配施锌肥的试验。为了进一步探究氮磷减施潜力及配施锌肥对琯溪蜜柚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继续第5、6年的氮磷减量试验及第3、4年的减磷配施锌肥试验。
在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山地城市滞后的公交系统发展与快速增加的老年人间的矛盾加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速度缓慢,不利于促进老年人公交出行及都市公交建设。分析山地城市地形因素对老年人公交出行的影响机制,提高老年人公交出行率,是推动城市适老化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借助Arc GIS软件,通过改进后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分析在地形因素影响下山地城市老年人公交可达性的空间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增产稳产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氮和磷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氮肥和磷肥来保障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前期研究表明,锌肥与氮磷配施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然而,施锌对水稻根际土壤中氮和磷的形态转化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以籼型杂交稻广两优35为研究材料,通过氮锌和磷锌配施的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和施磷水平下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