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赫·劳伦斯短篇小说的“支离人”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赫·劳伦斯是英国文学长廊里最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小说创作是其展示才能的最好舞台。他的短篇小说结构紧凑、叙事连贯,更是对西方人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这一主题的不断探索。国内外不同流派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诸如叙事、结构等方面的探讨。然而对于劳伦斯短篇小说中“支离人”的探索,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本文研究劳伦斯短篇作品中“支离人”这一主题,并且从社会历史环境和哲学原理两方面来探讨支离人的成因,并将“支离人”的成因归纳为工业文明的异化和隔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接着,本文讨论了作品主要人物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病理学分类,本文将支离人分为四种类型:焦虑型、自恋型、恋父型和移情型。本文应用福柯的断裂理论来解析支离破碎生存状态对人的作用。通过劳伦斯赋予其笔下人物的四种结局:对性的诉求、对婚姻的依托、离群索居和在希望或失望中延续原有生活,来着重讨论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对小说人物产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力图证实戴·赫·劳伦斯在刻画现代人情感时,着重于其支离破碎的状态。同时,力图证明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是西方人在工业文明的异化和和消解自我作用下的一种必然结果。通过他所刻画的支离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劳伦斯刻画支离人这一主题目的与其说是对西方社会的黑暗面和人艰难生存状态的披露,不如说是对解决现代人所面临问题的出路的一种探索。而劳伦斯为“支离人”所提供的出路的不确定性,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他对人们的自我发展的疑虑,也体现了他对于未来人们的自我发展的悲观心态。因此,对劳伦斯小说支离人主题的研究能为整个劳伦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NET Enterprise Server中,Exchange Server算是较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它主要是提供给企业一个完整的信息与协同工作环境,方便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换。此版本是专为Windows 200
首先笔者本人热爱文学,认为能够拜读喜爱的文学作品乃是既奢侈又幸福的一件事情。   在考研准备期为了强化日本文化文学方面知识,观看了很多日本电影。其中市川岜导演的电
完形填空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是由威尔逊·泰勒发明的用于测试母语文章可读性或难易度的一种测试手段,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外语测试中。它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即补全心理而设计的,并
近日,笔者在一座名山门前排队购票,忽有一车队呼啸而入,我也跟随其后,却被拒之门外。工作人员告诉我,人家是领导。我听后不知所措。回家之后,和邻居谈起这件事,众人都笑我傻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大批优秀影片进入中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自2006年发行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生死疲劳》的英译者葛浩文,作为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及汉语文学翻译家,其翻译思想及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和形成概念的基本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同时,
以三门湾为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EMD)将原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子模态进行能量谱分析,研究每种波动对应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半封闭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较
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然而综览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其存在着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