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并于1998年放弃信贷规模控制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开始在宏观调控中发挥职能。货币政策2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形成,以及银行监管通过影响银行信贷供给进而对货币政策政策传导产生冲击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货币政策在传导中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失效:一方面,M2增速居高不下,M2/GDP屡创新高;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屡屡出现“钱荒”。由于信贷传导仍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这使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必然。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监管进入“中国版Basel Ⅲ”时代。资本充足监管是从Basel Ⅰ到Basel Ⅲ一以贯之的核心。全球金融危机彰显了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和传统监管标准的不足。Basel Ⅲ修正了Basel Ⅰ和Basel Ⅱ的顺周期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资本标准,改进了风险计量方法,提出了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强化了杠杆率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建立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国版Basel Ⅲ的实施,体现了中国银监会对资本监管的不断强化,使之越来越成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约束变量。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以商业银行微观经营行为的视角,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绩效考核、资本补充和创新活动(影子银行)四个方面,研究分析在银行资本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得出结论: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不协调是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主要原因,中国版Basel Ⅲ实施后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是复杂的,能否有效降低顺周期性仍有待观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以人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一定幅度的利率定价方式。博弈分析和模型分析都显示,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模式对信贷供给,乃至货币政策传导具有较大影响。而利率定价受到资本监管的影响是显著的,采用RAROC定价已成为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形成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在资本监管的要求下,将风险概念引入绩效考核,实施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体系(RAPM)成为必然的选择。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压力不大,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和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课题。由于现有资本工具匮乏,在投资者与商业银行管理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不但造成资本市场动荡,而且可能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但在通过利润转增股本或定向融资时,由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是中性的。“影子银行”产生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监管套利和银行产品创新的背景下,其特征是缺乏监管。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产生了冲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面临新的挑战。这意味着金融监管非但不应该放松,而应进一步强化。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制订合理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定价机制,建立导向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监管,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采纳了巴塞尔协议、国内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版Basel Ⅲ"的定义和内容首次做出了全面的概括,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了商业银行包括贷款定价、绩效考核、资本补充、创新(影子银行)等在内的微观经营行为在新的监管体系下的变化,以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散见于不同的论文,但将之综合、归纳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是本文的首创,特别是对影子银行的前瞻性研究,使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不足是计量分析仍有待加强,中国版Basel Ⅲ实施后对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贷款拨备监管指标和动态拨备制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分析等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