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民图像”的生成与一定的流民现象紧密相连,同时它又始终与悲剧及苦难不可分割,作为直接面向现实文化生态的纪实性图像文本之一种,因其非虚构的特性而衍生了诸多迥异于其他图像文本的特征:图像文本与纪实对象之间的同质对应关系;“流民图像”对历史文化生态的记录与还原;“流民图像”的知识分子批判品格。 本文以断简周臣《流民图》为个例,首先探讨了15~16世纪“流民图像”的创作、流传,通过考察图像中人物的疾病、职业特点,认为这与南方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卫生习惯有关,而“流民图像”的生成根源于15~16世纪羸弱的王国助赈体系和一般民众的消极灾遇观。其次,本文将“流民图像”认作一种禁忌观念,通过与“耕织图像”和“捕蝗图像”的比照后发现,这种禁忌对王政者而言是政权之危,对民众而言是苦难之灾,但在历史的叙事格局里,二者面对灾难的处理方式则全然是被动的,巫术观念和残缺的救灾思想是其主要障碍。 最终本文认为应当将有关“流民图像”之苦难转换的出路,定位在将“流民图像”看作知识分子苦难救赎的一种方式上。当“流民图像”已然进入历史时,这些文本中所彰显的纪实性的非虚构品格,与作为具有社会终极关怀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品格正好对接。 另外本文重新界定了“流民”概念,并对古代其他流民图像作了相关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