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的青年,大多胸怀梦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和期待,他们希望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人生舞台,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世界那么大,我要去闯一闯”,正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一看”,总能引起无数青年人的感慨和共鸣。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少青年人选择了远离家乡和亲人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青年人的发展也走出了城乡和区域的限制,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流动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逐梦的青年人也面临着学习、工作及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考验,也常常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所困扰,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或问题,尤其是那些刚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更是如此,而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空巢青年”一词,亦或是对这种状况或现象的描述和概括。“空巢青年”这个词汇是一家电影公司宣传人员想到的,在知乎上出现该词以后,“空巢青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报纸期刊杂志也出现了关于“空巢青年”的文章。“空巢青年”主要指从学校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远离故乡亲人,独自面对生活、工作各种难题的青年群体。“空巢青年”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变迁,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发展变迁中青年群体成长和发展的适应和困惑。这些“空巢青年”,他们在适应社会化的过程中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他们会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挑战?我们又该如何给予他们以关爱、支持和引领?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空巢青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视角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丰富和拓展,我们也有责任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已有研究在引导青年健康发展,以及呼吁社会多方面力量关心、帮助、关爱此群体方面具有积极的贡献和现实价值,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从身边寻找有代表性的“空巢青年”进行访谈,通过面对面或者网上视频聊天的形式真正了解“空巢青年”的生存现状及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生活、工作、情感现状,关注他们在生活、工作上面临的各种压力,探究“空巢青年”现象形成的原因,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一些相关理论方法解决当前“空巢青年”面临的一些问题,从社会、工作单位、新媒体、家庭及“空巢青年”自身等方面提出改善“空巢青年”现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措施,帮助“空巢青年”适应社会化,增强其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内容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对“空巢青年”的名称由来及特征进行概括分析,根据“空巢青年”的生存工作状态、心理精神表现,分析研究主动选择型的“空巢青年”和被动适应型的“空巢青年”。第三部分是在新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分析加强对“空巢青年”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关注“空巢青年”问题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关于重视青年发展的思想、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心理学中重视青年心理健康的思想、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借鉴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在现实意义上关注“空巢青年”问题有利于社会对青年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空巢青年”家庭关系和睦,有利于帮助“空巢青年”自由健康全面发展。第四部分是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空巢青年”的心理、生活、工作、情感等现状,从中发现“空巢青年”的生活及工作现状有令人欣喜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部分“空巢青年”主动自愿选择在大城市独居,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工作,面对困难烦恼能够理性应对;也有部分“空巢青年”因为生活所迫被动消极地选择在异地工作,面对生活及工作的难题会不知如何有效地解决,显现出孤独、寂寞和无助,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等。探究目前“空巢青年”在适应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单位、网络、个人等多方面分析“空巢青年”现象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空巢青年”在生活工作上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原因,从社会、工作单位、新媒体、家庭及“空巢青年”自身等方面提出改善“空巢青年”现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措施。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写作思路、文章结构与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