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统计分析了18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辩证分型与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客观化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辩证分型提供了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2010年出版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方法确定患者的证型;并制定类风湿关节炎病例观察表,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先观察分析治疗前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各证型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疗程为4周,记录治疗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数据,最后统计分析治疗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的关系:136例患者的年龄在1 8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51.60±8.95)岁。使用方差分析在各证型中年龄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37例,占27.2%;女性患者99例,占72.8%。采用卡方检验6个证型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证型分布情况:湿热痹阻(37例)>风湿痹阻(26例)>寒湿痹阻(24例)>肝肾不足(21例)>气血两虚(20例)>痰瘀痹阻(8例)。3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1)与CRP的关系:治疗前各证型CRP值组间两两比较湿热痹阻证与其他4个证型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各证型CRP值组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各证型治疗前后CRP值进行组内比较,湿热痹阻证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证型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ESR的关系:治疗前各证型组间两两比较湿热痹阻证ESR值明显高于气血两虚证(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 ESR值明显高于肝肾不足证(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4周后各证型ESR值组间比较发现,湿热痹阻证与气血两虚证证ESR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与肝肾不足证ESR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ESR数值两两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RF的关系:对各证型RA患者的RF阳性率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各个证型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RF阳性率分布情况:湿热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治疗前各证型组间比较湿热痹阻证与气血两虚证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治疗4周后各证型RF值组间比较发现,湿热痹阻证与气血两虚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与HGB、PLT、RBC、WBC和中性粒细胞比值(N%)的关系:各证型在PLT、RBC、WBC与N%的数值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湿热痹阻证是最常见的证型,虚证RA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实证RA患者。2本次研究的结果发现,湿热痹阻证RA患者的炎症最严重。CRP值组间比较湿热痹阻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且各证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湿热痹阻证治疗前后CRP值差异有显著性,这可能提示CRP对湿热痹阻 RA更为敏感,相关性更高。3 ESR、RF不仅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而且提示ESR、RF可能可以作为RA湿热证候分类的客观指标之一4各证型在HGB、PLT、RBC、WBC与N%的数值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上述指标很难反映出RA的证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