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Fr.)Pilat是十分珍稀而又名贵的药用真菌,以菌核入药。在分类学上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桦褐孔菌的菌丝体极其耐寒,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国外对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国内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且局限于形态学研究。桦褐孔菌的分子学、人工栽培研究几乎空白。目前桦褐孔菌的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人工驯化栽培迫在眉睫。为此,我们于2004-2006年利用从不同地域采集的桦褐孔菌野生菌核分离得到的纯菌丝为试材,通过拮抗试验、同工酶、RAPD分子标记对桦褐孔菌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桦褐孔菌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桦褐孔菌菌株菌丝间的拮抗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菌株间差异属于地理分布差异,其中,菌株CX01与CX02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JL03与JL01,JL02。2、采用不同的提取剂,在同一条件下对桦褐孔菌菌丝体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提取,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桦褐孔菌菌丝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ris-HC1(pH6.9)做为提取剂制备的样品液经电泳后,在图谱中条带丰富,带型清晰,提取效果最好;Tris-甘氨酸(pH8.3)提取效果最差。3、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6个不同地区的桦褐孔菌菌核分离得到的菌株纯菌丝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酶带数目在2~8条之间,在Rf=0.75、Rf=0.98处为桦褐孔菌菌株的特征酶带。Fuzzy聚类法数量分析表明,菌株间隶属度在[0.250,1.000]之间,当隶属度为0.250时分析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朝鲜的菌株与吉林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与黑龙江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远,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属于地理分布(纬度)差异,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4、用CTAB改良法对桦褐孔菌菌丝体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并以其为模板对影响RAPD扩增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PCR扩增体系最佳反应条件是:在25μl体积中,模板DNA浓度为40ng/μl,10碱基引物浓度为10pmol,Mg2+浓度为2mmol/L,TaqDNA聚合酶1unit,dNTPs浓度为100μmol/L,加ddH2O至25μl反应体系。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40℃退火1min,72℃延伸1.5min,45个循环,72℃后延伸5min。5、采用RAPD技术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桦褐孔菌菌株亲缘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桦褐孔菌不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2个引物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0.5%,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RAPD图谱存在一定的地理分布差异,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若以遗传距离0.508为结合线,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三大类,朝鲜的菌株CX01、CX02(纬度为39.01°-40.80°)归为一类,吉林省的菌株JL01、JL02、JL03、JL04、JL05(纬度为42.93°-43.35°)归为一类,黑龙江的菌株HLJ01(纬度为47.20°-50.13°)单独聚为一类。朝鲜的菌株与吉林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与黑龙江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远,菌株分类结果与各菌株的地理分布(纬度)差异一致,可以确定各菌株间属于种内及地理分布差异,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6、以桦褐孔菌野生菌核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种,并进行了桦褐孔菌各级菌种的制作及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母种培养基以葡萄糖20g、黄豆粉10g、KH2PO41g、MgSO40.5g、水1000ml,pH自然为最佳;原种培养基以玉米粒为最好;菌核人工栽培培养料以桦木屑52%、玉米芯26%、麦麸20%、白糖1%、石膏1%、水分65%为最好,生物学效率达30.8%;桦褐孔菌菌核发生适宜温度范围在22~28℃、栽培袋不开口、无光、栽培袋含水量为60%有利于菌核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