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从管控式治理向参与式治理的转变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m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由于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生产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农村地区已经成为环境危害的重灾区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地。因此,探寻有效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农业社会时期家元共同体的乡土性塑造了农村环境自主式治理模式。有效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进入工业社会后,伴随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持续渗透,农村环境治理逐渐形成了管控式治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践特征表现为以指标考核为导向的硬任务、以行为限制为准则的硬方式、以政府选择为主导的硬供给。基于河长制治理的实践考察,农村环境管控式治理呈现出“达标压力型体制”的运作逻辑,即上级党政领导将农村环境治理提升至“中心工作”的政治高度,然后将其作为下级党政领导必须按期达成的“约束性指标”,从而形塑了以各层级、各部门、各区际全员参与的“合力式治理”以及展示政绩和忠诚、保留晋升资格的“资格锦标赛”策略。尽管农村环境管控式治理弥补了传统科层体制常规化治理的不足,在短期内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该模式过于依赖地方党政领导的政治权威,并且倾向于将权威惯式延伸至对市场和社会的管控中,把社会公众作为管理的对象而非合作的伙伴,不仅容易忽视农民的意愿,损害农民的利益,降低政府的合法性,而且会产生成本过高、资源浪费、治理低效、难以持久等不良后果。
  基于西方国家环境治理转型的经验借鉴以及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农村环境治理有必要以参与式治理理论为指导,重视挖掘农村社会的内生力量,发挥农民参与的主体作用。而作为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逻辑起点,农民参与又是嵌入在新乡土社会结构中并受到其严重制约的。首先,农民“个体化”以及乡村精英“谋利化”共同加剧了村庄“离心化”趋势。逐渐导致传统“乡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集体意识”的消解弱化了农村环境参与的义务感:其次,新中国政权打碎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强自治组织,建立了政社一体化的强管控组织。而在乡政村治时期,从人民公社体制脱离出来的农民却没能实现自组织的理想目标,反而呈现“原子化”的状态,导致分散的农民难以维护自身环境权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维护环境公共秩序:再次,新时期农村环境治理主要以“资源下乡”的方式推动的,但是由于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出现淤塞,自上而下的项目资源被乡村精英群体所编织的“分利秩序”瓜分,很难同步实现项目资源有效配置、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为此,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加强乡村社会的内涵建设,发展壮大多元化的社会组织,重构上通下达的双轨政治格局,从而提高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能力以及有效性。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改革政府管控式治理模式,努力优化农民参与的乡土社会结构,才能形成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的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模式,从而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较于农村环境管控式治理,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主张政府与农民共同分享环境政策制定、环境资源配置、环境利益分配的权力,以便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理性,形塑以农民环境利益诉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有效回应农民理性维护环境权益的现实需求。从实践层面看,推进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路径在于培育农村生态公民,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共识;改进农村环境硬法治理,加强农村环境软法治理:重视社会选择作用。提升农村环境治理绩效。
其他文献
在信息革命创新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管理手段、观念和方法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固定资产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它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的支撑,直接影响着和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一般没有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收取学生的学费作为收入,财力及办学经费有限。民办高校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是发展较迅速,固定资产的数量、种类、金额大幅度
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特色行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特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逐步提升,对人才的需求质量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生迎来更多的就业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话题。  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了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状态,介
学位
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受到社会经济、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作为人们对自身生育行为的内在期望和主观愿望的反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全面开放二孩,这是继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生育政策的再次调整。生育政策的改变必然会对生育意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政策下对作为女性主体的职业女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对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伴随日益增加的用地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收,村民房屋被拆迁,拆迁后的村民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被集中安置。由此,一种新的社区类型_一审迁安置社区应运而生。拆迁安置社区从产生至现在约有20年时间,起步晚,发展的时间周期短,具有明显的过渡属性。相比城市社区,拆迁安置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设置、工作人员配备、运行体制等方面都存在
在我国多数地方的农村居民点发展中,长期存在规划不科学、滞后、落实不严等问题,导致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用地规模小、数量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居民点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制约了农村产业用地规模优势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城镇化、产业化进程。  目前,涉及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总体数量较少,意愿与布局优化方案结合也不够紧密,欠缺数理模型的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以宜兴市官林镇为研究区,利用遥
近年来,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劳动关系变化,给工会带来的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工会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但当前工会深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行政化严重,阻碍了其职能的发挥,职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强调群团组织改革的重点是“去行政化”。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推进群团组织改革。在全国各级工会大力推动改革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