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中国成人腰椎尸体标本,确定椎弓根后外入路行椎体成形术的穿刺路径。然后在尸体标本上进行测量及穿刺,找到腰椎体成形术骨性进针标志及进针角度,且讨论该手术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测量成人腰椎标本10例(男、女标本各5例,共50椎体),按确定的穿刺入路测量腰椎内倾角和上倾角、骨性通道的长度、皮肤进针点距棘突中线的距离、骨性进针点至椎弓根腰部即椎弓根最狭窄处外缘的距离。利用测得的参数通过锯开椎体进行验证。评价该穿刺方法的准确性及安全性。1.研究腰椎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PVP或PKP)时的骨性穿刺点:在腰1椎体至腰5椎体骨骼标本上进行解剖研究,找寻椎弓根后外侧入路的穿刺路径,这一穿刺入路即PVP或PKP的骨性进针点;研究骨性进针点和椎弓根腰部外缘的解剖位置关系。2.研究腰椎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PVP或PKP)时水平位和矢状位上的穿刺角度:对成人腰椎骨格标本(L1~L5)用尸体解剖的方法测得椎弓根外侧入路即内倾角和上倾角的平均值。标本数据用软件SPSS l7.0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腰椎椎体成形术后外侧入路时的穿刺角度。3.研究腰椎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PVP或PKP)时骨性通道的长度:对成人腰椎骨格标本(L1~L5)用尸体解剖的方法测得椎弓根外侧入路时穿刺进针点距离椎弓根外缘的平均值。标本数据用软件SPSS l7.0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腰椎椎体成形术后外侧入路时骨性通道的均值。4.将标本进行左右分组,实施手术穿刺:左侧椎弓根(共50例)实施经椎弓根穿刺入路,将其设为对照组,依据实验方法中1、2结果,行右侧腰椎(共50例)的后外侧入路,即椎弓根外入路,将其设置为实验组。两种方法同时行腰椎椎体穿刺,然后沿穿刺路径横断位和矢状位上锯条锯开,观察穿刺针是否到达椎体中线的前1/3,是否穿刺针破坏椎弓根的内侧壁。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SNK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将P>0.05设为差异无显著性。结果:1.腰椎椎弓根后外侧入路水平位上夹角:L1内倾角的范围28.36°~40.10°,L2内倾角的范围28.56°~39.30°,L3内倾角的范围27.62°~39.80°,L4内倾角的范围28.90°~49.00°,L5内倾角的范围30.10°~57.40°。经t检验分析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组间均数比较,方差分析F=1.426,P=0.285>0.05,无统计学意义,SNK方法两两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腰椎矢状位上角度:范围为18.20°~38.50°,t检验分析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均数比较,方差分析F=0.949,P=0.585>0.05.无统计学意义,SNK方法两两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腰椎骨性通道的长度范围为10.50~27.70mm,t检验分析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均数比较,方差分析F=0.092,P=0.984>0.05。无统计学意义,SNK方法两两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皮肤进针点从L1~L5距离棘突中线距离逐渐变大,范围为,40.00~105.30mm。t检验分析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均数比较,方差分析F=0.603,P=0.719>0.05。无统计学意义,SNK方法两两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腰椎骨性进针点距椎弓根腰部外缘的距离:L1的范围为6.5~13.5 mm,L2的范围为6.9~8.7 mm,L3的范围为5.7~12.2 mm,L4的范围为6.1~10.7 mm,L5的范围为7.5~17.0 mm。t检验分析男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均数比较,方差分析F=0.177,P=0.947>0.05。无统计学意义,SNK方法两两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6.腰椎后外侧入路组无损伤椎弓根内侧缘或进入椎管内,对照组中,有4例未穿刺针针尖未达到椎体中线的前1/3,且损伤椎弓根内侧缘,进入椎管内。以上数据组间,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得出内倾角:37.7°±5.7°,上倾角:24.83°±3.9°,骨性通道长度:16.24±3.8mm,皮肤进针点距离腰椎中线距离:75.5±16.4mm,骨性进针点距椎弓根腰部外缘长度:9.1±2.1mm。结论:1.穿刺时的皮肤进针点距离中线约60~80mm,椎弓根外侧入路水平面上与经椎弓根入路相比有更大的外倾角。2.腰椎骨性穿刺进针点距椎弓根腰部即透视正位像上的“眼睛”外缘的距离约为8mm。骨性通道长度16mm。3.腰椎椎体成形术后外侧入路安全性及有效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