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翻译的本质是一个言语交际活动,交际的双方利用不同的语码来表达共同的意图,这是翻译得以实现的理论前提。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由于语言自身的特异性以及相对应的文化的差异,又给翻译的实践过程带来种种障碍。习语,作为人们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表达某种含义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或组合,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域色彩以及言简意赅、生动隽永的特点。阿拉伯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它集中体现了阿拉伯语以及阿拉伯民族文化的特点。本文把研究对象锁定于阿拉伯语习语,其目的在于通过揭示其特点来解决阿拉伯语习语的翻译问题。语言发展的初期,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各个族群生活在信息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造成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族群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自然地,人们也会选择不同的符号和不同的音响来传递信息,在那个时期这种差异是人们为了区分族群或者共守秘密的“有意为之”,因此,尽管人类具有相同的语言生理和心理机制、相似的语言功能和生态环境以及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交流,语言之间的特异性仍是必然存在的。而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发生在源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中,源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明示及暗含行为向译者传递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译者将他的认知语境与源文作者传递的信息结合起来,经过推理理解源文作者的意图,再把这种意图用译文的形式明示和暗含给译文读者,最后译文读者再运用交际线索推理出译者的意图,也就是源文作者的意图。然而语言的特异性就带来了交际的障碍,不管是语言形式本身还是语言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都可能造成交际线索的中断,这就是本研究中所定义的翻译中的语义缺失。翻译中我们需要对这种缺失做出补偿,以避免交际的失败。补偿的方法有很多种,它们也并非完美,我们应该根据上述的原则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调变,选择合适的补偿措施以达成交际的成功。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确定阿拉伯语习语的范围,指出阿拉伯语习语的特点;二、揭示阿拉伯语习语在汉译过程中,产生语义缺失的必然原因及表现;三、用关联理论论证阿拉伯语习语宏观上的可译性与微观上的可译性限度;四、提出补偿措施,分析各个补偿措施的作用,并指出应当如何选择合适的措施以使翻译达到最大的效度;五、总结全文,重申文中的理论要点和主题,强调文章的主旨。综上所述,翻译绝不仅仅是代码的简单转换,而是一个三元的认知交际过程。而关联理论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解释了翻译的过程、目的和效度,翻译不再仅仅以传统译学所阐释的“信、达、雅”为目的,而是以实现交际意图为目的,因此,能否实现交际各方的最佳关联决定着译文的品质。本文从语言及文化的层面对阿拉伯语习语翻译中语义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同样,对翻译的研究也必将推动对语言的更深层次认识,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对阿拉伯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