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问题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作为我国西南大省,四川省也长期受到干旱灾害的侵扰。建国以来几乎每隔2至3年就有一场大旱,甚至春夏伏秋旱相连12]。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干旱则每5到10年就会出现一次[3]。近年来,四川省连续发生了2006年和2009-2010年两次特大干旱,给本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用水困难。干旱灾害成因复杂、变化多端,人类长期以来都致力于掌握干旱的发生发展规律。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准确预测干旱的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但干旱发生规律并非无迹可寻,植被、土壤的干旱的相应规律,给了人类抵抗干旱减少损失的可能和机会。因此,本文利用四川省及周边省市气象站点观测得到的1961年至2010年降水数据,首先研究四川省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再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模型,从气象干旱的角度研究四川省1961年至2010年的长期气象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利用MODIS影像合成的月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产品,以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为方法,从农业干旱的角度对四川省发生的近两次特大干旱(2006年和2010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四川省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在时间方面,降水在年内变化中,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分布特点;即从春天开始降水逐渐增加,至7、8月份降水量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下降。而在1961年至2010年这一长期过程中,四川省所有站点的年降水量,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成都平原及川东丘陵地区年降水量较高,川西高山高原地区普遍较低。通过对标准化降水指数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四川省各地的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都分布较均匀,与海拔无明显相关性。各地平均每7.8年发生一次达到中旱(SPI指数标准)以上程度的干旱事件。在1961年至2010年的时间过程中,干旱强度无明显加强,但干旱站次比有所上升,这表明四川省受干旱影响的区域面积正在扩大。利用MODIS数据产品获得的2006年和2010年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数据表明,2006年旱情集中于四川盆地地区,以川东丘陵地区的遂宁市和南充市最为严重。在当年整个四川省的降水量都明显偏少,全省的干旱等级都有所上升。2010年的旱情则主要集中于攀西地区,旱情一直从2009年10月持续到2010年4月才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