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转移淋巴结是影响临床分期、治疗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调强放射治疗已经成为鼻咽癌治疗的主流,第7版UICC/AJCC中N分期主要是基于临床体检标准以及常规二维放射治疗的结果,没有反映诊治手段的变革对分期的影响,且存在一定主观性。本研究旨在明确采用RTOG颈部淋巴结影像学分区标准上,总结磁共振影像中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探讨淋巴结各参数:侧数、水平、大小、包膜外侵、液化坏死等,对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建立一个基于调强放射治疗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的新N分期,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经病理学证实、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无远处转移的首诊鼻咽癌患者32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鼻咽及颈部MRI检查。根据鼻咽癌第7版UICC/AJCC分期标准,复习所有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并结合体查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重新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参考国际通用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分区以2003年发布并2013年完善的RTOG分区为标准。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别及不同直径淋巴结之间包膜外侵的差别,Kaplan-Meier法计算各种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制定新N分期标准。结果:324例患者中,269例(83.0%)出现转移淋巴结,分布如下:Ⅰ区7例(2.6%),Ⅱ区221例(82.2%),Ⅲ区82例(30.5%),Ⅳa区14例(5.2%),Ⅳb区1例(0.4%),Ⅴa区14例(5.2%),Ⅴb区10例(3.7%),Ⅴc区3例(1.1%),Ⅶa区(咽后区)213例(79.2%),跳跃性转移3例(1.0%)。本组各区共检出转移淋巴结912个,其中包膜外侵626个(68.6%),包膜外侵比例随淋巴结直径的增大而增大(P=-0.033)。原发灶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率无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43个月(6-60个月)。全组3年总生存率为89.2%,无瘤生存率为85.8%,无复发生存率为96.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88.9%。对其中269例颈部淋巴结阳性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咽后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侧数是影响鼻咽癌患者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大小、包膜外侵及液化坏死不是独立预后因素。根据风险比的差异确定鼻咽癌新N分期为:N0:无淋巴结转移;N1:Ⅶa区或/和单侧上颈(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N2:双侧上颈(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N3:IVa,Vb区及以下区域淋巴结转移。结论:鼻咽癌咽后和Ⅱ区是淋巴结转移高危区,均为前哨淋巴结。I区转移及跳跃性转移少见,基本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到远转移的规律。淋巴结包膜外侵比例与淋巴结最大径正相关。T分期和各区转移淋巴结水平之间无相关性。咽后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侧数是影响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颈部淋巴结大小、包膜外侵及液化坏死不是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独立预后因素。推荐的新N分期基于调强放射治疗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更符合现状,并能更客观的预测预后、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