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求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畅销品缺货、高需求波动和库存积压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企业必须从以产品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逐渐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的需求链管理。企业要想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必须避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谷仓效应”,通过跨部门流程的建立,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随着供应链管理与市场营销交叉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二者相结合并聚焦于企业需求链管理,已引起了企业界、咨询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已有研究方法主要为统计学模型方法,采用的理论主要为静态的资源基础观,很难打开供需匹配的中间黑箱。同时,已有研究情景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家,研究对象主要为混合行业、电子和食品行业,对中国时尚品企业需求链管理的研究比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扎根于中国时尚品企业需求管理实践,围绕供需匹配过程,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梳理、扎根理论、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和AMOS、SPSS、NVivo8等数理统计和质性分析软件,借助动态能力理论和高阶理论,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明晰了供需匹配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关键中介,界定了需求链匹配能力的内涵、维度结构和微观基础,明确了需求链匹配能力与供应链灵活性、高层管理者认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形成的研究结论如下:(1)供需匹配过程影响因素与中介机制研究。基于文献梳理、案例选择、资料收集和分析,本文首先从供需匹配的视角,对时尚品企业需求管理实践开展了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大数据背景下供需匹配过程的影响因素与中介机制模型,发现信息技术投入、管理者支持、S&OP实施,供应商管理和消费者管理是影响供需匹配过程的五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进一步的编码分析发现,这五个关键影响因素仅仅是高效供需匹配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它们必须在容错机制、信任机制和积累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并且指出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五个影响因素和三个中介机制的部署。(2)在以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系统梳理了有关需求链管理和动态能力研究的空白和不足,认为应该将与动态能力相关的概念聚焦于需求链管理领域。基于此,本研究在动态能力的指导下,对需求链匹配能力开展了扎根于企业实践的案例研究,更好地阐释了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本质、内涵和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3)需求链匹配能力概念界定和维度结构构建。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论,通过对中国时尚品企业的调研、项目参与和访谈,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后发现,需求链匹配能力具有动态能力的特性,包括需求感知能力、需求链把控能力和需求链重塑能力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能力的维度结构和微观基础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三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通过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探索性研究,明晰了其核心内涵、维度结构和微观基础,拓展了动态能力在需求链管理领域的应用,深化了对动态能力概念的认识,为探索需求链匹配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4)需求链匹配能力测量工具开发,以及其与高层管理者认知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需求链匹配能力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紧接着,分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第一,高层管理者认知能够促进需求链匹配能力和企业绩效的改善,而且在高层管理者认知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需求链匹配能力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我们的预期,高层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必须以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提升为前提;第二,供应链灵活性能够显著增强高层管理者认知对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正向影响;第三,需求链匹配能力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绩效的持续改善。(5)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在明晰需求链匹配能力本质和开发需求链匹配能力量表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成熟度模型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企业访谈、以及专家座谈会的进一步讨论,构建了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本文将成熟度水平划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被动型匹配、预见型匹配、响应型匹配、精准型匹配和智慧型匹配,并为每个级别指定了描述性名称,提供了期望的一般性描述;其次,参照Lambert(2008)[3]关于供应链管理的评估流程,开发了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流程,并将其应用于两个案例研究企业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为它们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综上,本文以本土情景下供需匹配过程的实际问题和相应的理论驱动为背景,创新性地探索了需求链匹配能力的内涵、维度结构、微观基础、测量工具和成熟度模型,取得了一些理论进展。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以中国时尚品企业为研究对象,围绕供需匹配过程,探索了需求链匹配能力的内涵、测量工具和提升策略;二是创新性地构建了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模型,并探索开发了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测量工具和成熟度模型。这不仅传承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而且将其聚焦于需求链管理领域,拓展和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的相关研究;三是鉴于需求链匹配能力研究的匮乏,本文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细分问题上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增加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