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是曹禺先生创作的话剧,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自1934年问世后,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与好评,此后在话剧舞台上的频繁公演,引起社会上广泛而又强烈的反响,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曹禺先生也以此确立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文学作品以改编电影、改编电视剧等新的形态进行传播,不仅延续着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也使之演化出更多的形态和面貌。从1938年开始,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雷雨》出现了七个版本的影视改编作品,其中三部生产于香港地区,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进程的差异性,不在文章分析研究之列。按照时间顺序,1938年由方沛霖导演改编电影《雷雨》,1984年由孙道临导演改编电影《雷雨》、1996年由李少红导演改编电视剧《雷雨》、2006年由张艺谋导演改编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不同时代根据《雷雨》所进行的影视改编,影视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的改编观念、不同的影视艺术语言特点、不同的主题叙事角度、不同的人物面貌和不同的文化审美取向,是文学经典改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源,也应当是《雷雨》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雷雨》改编影视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方沛霖版电影改编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历史背景存在经济畸形电影消费繁荣,政治时局复杂,左翼浪潮退去,影业民营中心制度等方面的特点,选择颇受欢迎的《雷雨》话剧作为电影改编对象,具有商业导向性。孙道临版电影改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这一时期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后电影回暖,文艺政策松绑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学术界倡导电影的艺术属性,厂长负责制下导演被赋予独立创作空间等特点,将名著《雷雨》忠实地改编成为电影,既体现出知识分子文以载道的文化意识,也是对精英文化思想的传播与表达。李少红版电视剧改编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电视台发生产业化转型,文艺产品的商品属性得到认同,电视剧“制播分离”制度,使其呈现繁荣发展景象,选择将《雷雨》改编成为电视剧一方面是借助名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于家庭伦理情感元素,用以迎合大众的消遣心理,为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张艺谋版电影改编于二十一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处于国际电影市场环境下,电影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并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电影体质改革振兴,延续导演中心制度背景下,选择《雷雨》作为改编素材是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元素的再挖掘,意在提升商业大片内核,加强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竞争力。二、《雷雨》改编影视作品的改编类型与影像叙事特点基于对国内外影视改编方法术语与定义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选取覆盖改编情形较为广泛的“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改编类型作为分析《雷雨》影视改编的主导改编类型。方沛霖版电影与李少红版电影都采用“注释式”改编手法,保留核心叙事基础上,改变了重点且进行重新结构,突出了改编者的释义,具有时代性特点。孙道临版电影采用“移植式”改编手法,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三一律”叙事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与原著的高度一致性。张艺谋版电影采用“近似式”改编手法,电影取材于《雷雨》,并尽量避免与原著出现雷同,意在创作一部新作。此外,从影视艺术语言视角提炼影视作品的影像叙事特点。方沛霖版电影影像叙事方面有明显的舞台痕迹,孙道临版电影影像叙事呈现舞台结构下的影像叙事表意特点,李少红版电视剧影像叙事突出电影化语言表意特点,张艺谋版电影呈现出影像奇观化表意特点。三、《雷雨》改编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呈现根据《雷雨》改编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忠实于原著人物形象由高到低的程度,将人物形象呈现分为复现、简缩、扩充、重构四类。人物形象复现主要表现在于,忠实于原著人物形象,忠实于原著读者审美经验,忠实于原著对时代精神的呼应。人物形象简缩主要表现在于,人物行为动机的浅显化,人物形象表征功能的弱化,人物服务叙事功能的弱化,人物形象塑造意识的淡漠,人物形象与主题叙事关联不紧密。人物形象扩充主要表现在于,增强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增添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增添人物形象的感情色彩,融入人物形象的现代阐释,适应电视剧的形象叙事规模。人物形象重构主要表现在于,人物个性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人物个性向相反方向发展,人物形象向浅表化方向发展,人物形象的阐释发生替换,人物形象欲望化叙事审美特点。四、《雷雨》改编影视作品的主题构建《雷雨》著作自1934年在《文学季刊》初次发表,至1988年将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雷雨》(学界简称“初版本”)重新收录于中国戏剧出版社《曹禺文集》中,出现了版本和内容的复归。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中,诸多版本存在着人物和主题思想的差异性。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判断方沛霖版电影改编参照的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单行本《雷雨》(“初版本”),电影改编突出的是家庭伦理主题,是对原著精神内涵的弱化。孙道临版电影改编参照《雷雨》“初版本”和“戏剧二版”两个版本,并作出一定程度的融合,从人物形象和艺术性来说,趋向于“初版本”的升级版,而从主题思想性而言,遵循同时期《雷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电影改编突出社会悲剧主题,回归原著的精神内涵。李少红版电视剧改编参照1988年《雷雨》版本,是对“初版本”的回归,电视剧改编突出女性情感主题,游离于原著的精神内涵。张艺谋版电影改编只是借用《雷雨》中素材和戏剧性元素,电影改编突出皇室阴谋主题,是对原著精神内涵的解构。五、《雷雨》影视改编作品的文化选择从原著《雷雨》向其改编影视作品的转变,由于受到叙事媒介文化属性的影响,也发生了《雷雨》原著精英性向改编影视作品大众性的转变。就《雷雨》改编影视作品具体而言,方沛霖版电影具有商业文化取向,孙道临版电影具有精英文化取向,李少红版电视剧具有大众文化取向,张艺谋版电影具有后现代文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