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及发展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迅速的发展与壮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机遇良好,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法律法规的改革与完善,以及加入WTO和社会多元化进程中公民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公民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的意识逐步觉醒,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获得了较改革以前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提供公共服务、代理行使政府职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组织创新对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显得尤为意义重大。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官办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收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补贴,社会影响力不够。此外,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还存在着能力欠缺、效率低下、缺乏社会公信力和竞争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现行管理制度的制约都是存在的。比如“双重管理体制”体现了政府的监督和控制,同时也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挤压”。这些都可以看作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而资金渠道狭窄,资源不足、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则是制约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内部因素。资料显示,中国各级政府直接向非营利组织拨款和补贴的数量占非营利组织总数的50%,政府设立项目引导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占3.6%,此外还有:企业赞助(5.7%);经营性收入(7%);会员费(20.1%);而劝募资金、国际非营利组织专项拨款收入总共还不到5%。非营利组织想要有效开展活动常常掣肘于此。彼德·德鲁克大师(Peter.F.Drucker)指出,非营利组织依靠的是“使命”力量的凝聚,而不是“利润动机”的驱使,这种使命能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拥护和支持,因为它们反映出了社会需要。为了得以实现组织的使命,募款是必要的,但不能让使命屈从于募款的行为。尽管“使命”属于精神层面,不像其余属性那样容易判定,但作为方兴未艾的中国非营利组织来讲,使命属性有其重要内涵。在现存的诸多问题中,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使命缺失”问题正是影响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使命看作是组织建设与完善的根本所在。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弥补公共部门或其他组织的不足,满足特定社会群体的需求。对于不同非营利组织来说,使命可以表述成不同形式,是组织上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指引和首要保障。本文认为,制定一个明确而有强制力的使命,将在组织内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命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动力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