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葵人工种子的研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i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天葵来源于兰科植物毛唇芋兰Nerviliae Fordii (Hance) Schltr.的叶或带块茎的全草。性凉,味甘,具清热、润肺、散瘀、解毒之功效,主治肺痨、痰火咳血、瘰疬、肿毒、跌打损伤、小儿疳积、精神病、口腔火、急性咽喉炎等。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在两广、港澳及东南亚等地较常用,为两广特产药材。青天葵是较为紧缺且经济价值高的中药,也是我国传统出口中药。青天葵主要是以球茎进行繁殖,繁殖系数极低,加之多年来灭绝式的挖掘,导致野生青天葵资源日益枯竭。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却逐年加大,青天葵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长期以来市场上的青天葵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组织培养已成为保护野生青天葵资源和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有关青天葵组织培养的研究。本试验采用MS+3.0mg/L6-BA+0.5mg/L PP333+1.0mg/L KT优化培养基,观察能够促进根状茎增长的天然添加物对茎鲜重增长率的影响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果汁添加物苹果汁对于根状茎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比较于酵母膏的作用要强一些;而6-BA对于根状茎的增殖浓度为3.Omg/L作用最好。因此,青天葵根状茎的优化增殖培养基最好为MS+3.Omg/L6-BA+0.5mg/L PP333+1.Omg/L KT+10%苹果汁。青天葵通过根状茎诱导可以产生很多球茎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这对保护野生资源,扩大药材供应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用MS基本培养基进行培养,考察6-BA、PP333、NAA对青天葵球茎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青天葵球茎生成的最佳培养条件为:MS+0.5mg/L PP333,在此条件下培养青天葵根状茎生成的球茎最多。由于青天葵种子纤细无胚乳,肉眼观察呈粉末状。若不经过生理后熟阶段的特殊处理而直接播种一般较难萌发,因而很少用作繁殖材料。本试验选取不同生长时期的果实接种于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在培养温度25℃,黑暗培养的无菌条件下,研究探索青天葵种子的适当接种时间;筛选种子萌发的适宜培养基类型,以及激素6-BA、NAA和天然添加物对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为种植青天葵提供种苗,同时也为工厂化生产以及培育新品种提供有效途径。以青天葵根状茎诱导球茎为材料,建立了青天葵人工种子的不同包埋基质对青天葵人工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设计,选用6因素2水平的正交设计,5%海藻酸钠、1.0mg/LKT、0.5mg/L青霉素、0.3mg/L GA3.0.5mg/LNAA、2.0mg/L6-BA6因素的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5%+0.3mg/L GA3+1.Omg/L KT+0.5mg/L青霉素+0mg/L NAA+0mg/L6-BA。通过试验结果得知,该组合对人工种子的萌发率达到85%以上,并且萌发比较整齐,萌发后长势良好。人工种子技术的诞生为珍稀紧缺药材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人工种子还不受季节的限制,不需要大量的栽植地和种子,且便于运输,可减少青天葵特有病原菌的传播,还可保持原品种优良的种性。并为改善采挖青天葵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对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做出贡献,此研究对青天葵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也有直接意义,为青天葵人工种子的产业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BEV)联合双周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与K-ras基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经病理确诊的46例K-ras基因状态明确
钨、钼、锡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其矿产中常常伴生铜、铅、锌、铋等重金属元素,成矿元素钨、钼、锡经典分析方法多为单元素分析,且步骤繁琐,流程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
<正>2000年,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超常规、创造性地发展机构投资者",旨在借助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信息和专业等优势,鼓励其有效发挥监督职能,提高中小投资者保护水平。2004年国
<正> 骨髓炎在中医称之为"附骨疽",是附着于骨的深部脓疡。本病是骨伤科中一种难以治疗、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的疑难之症。笔者对本病的治疗积累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 1
<正>纸质媒体在新闻史上已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但如今,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读者眼球转移明显。一项阅读调查显示,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膝关节的滑膜附着及关节内滑膜隐窝的出现情况。膝关节内滑膜隐窝有:髌上囊内侧隐寓、髌上囊外侧隐窝、前上隐窝、前内侧隐窝、前外侧隐窝、后上内侧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但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显露出许多问题。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中国居民贫富差距也逐步拉大,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
在这个“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创新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