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大师,余华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先锋作家,而余华却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鲁迅精神最有力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笔者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也能强烈感受到鲁迅作品的影子,鉴于此我选择把余华的作品与鲁迅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两位作家的精神同构性和精神差异性以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笔者选题的动机、意义和目的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鲁迅和余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命体验、感受以及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认知出发,发掘出鲁迅和余华创作的共同思想渊源即存在主义。第二章通过两人创作的共同母题:暴力、孤独、死亡和救赎进行比较,发现鲁迅与余华创作的精神同构性,而这些母题的深层意蕴又是不一样的,鲁迅主要以群体为立足点,通过对民众的启蒙和启蒙者自身的救赎,希望民众同起反抗封建传统文化的精神暴力,摆脱孤独的状态,在死亡的体验中找寻生命的价值;而余华则以个体为立足点,通过对身体暴力的精心演绎,不但揭示了现代理性秩序掩饰下荒诞的生命景观,人的艰难生存处境,同时也揭示了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体现,孤独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形态,在死亡的描述中消解存在的意义,而且人是无力自救或者只能用自然生命去承担。第三章对两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进行比较,分别是狂人形象系列、流浪者形象系列和看客形象系列。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旧社会的先觉者,他们因为认识到社会的黑暗成为庸众眼中的“疯子”,最后或者死亡或者同化或者成为背负历史的过客,永远流浪下去;而余华笔下的疯子是非理性的存在,由于“家”和世界的荒诞成为无根飘荡的流浪者,两人笔下的看客具有同一性,都具有批判人的劣根性的意义。第四章对阿Q精神作一个个案研究,对阿Q精神重新思考,余华笔下的阿Q们不单有对鲁迅笔下阿Q精神的继承更有演变,两位作家对阿Q精神态度的差异也反映出他们历史深度的差异。结语总结了前四章的内容,找出了鲁迅和余华的精神同构性和精神差异性,从社会背景和作家的个人因素两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鲁迅面对生存的困境有绝望,但他又不放弃希望和反抗,而余华面对荒诞的生存困境仅仅是叙述,包括他90年代对苦难的叙述也仅仅是表面的,缺乏对苦难和生存意义的追问,同时也缺乏对苦难和暴力的反抗意识。所以说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而鲁迅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