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特别改革开放后,卫生监督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数量成倍增长,卫生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对卫生监督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监督不仅要在改善公共卫生状况、提高社会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在调整商品生产经营行为与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执法的卫生体系。”随着各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理顺,卫生监督队伍的壮大,泰安市初步形成了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执法权力,履行职责的新卫生行政执法局面。自2000年实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原防疫站职能一分为三:监督、疾控、检测,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监督的职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的局限,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队伍的个人素质、整体素质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学历专业配置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影响执法力度、影响执法公正、公平的因素,还存在不熟悉卫生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的地方,地区人员编制配置也不尽合理,影响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的效率和效力的发挥。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泰安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人员的现状调查以及对2008年度泰安市卫生监督工作各项关键性工作指标进了分析,以期掌握泰安市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员的队伍配置情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点,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泰安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机关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理论根据,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发展。资料与方法依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获的性原则,借鉴《山东省卫生监督体系三年建设评价调研材料》中《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力情况调查表》,修改后发放到泰安市所辖六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各县市区普查泰安市市级、四个县级和两个区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机构概况和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获得全市的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现状及配置情况,并对全市各级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人力配置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年报数据以及并通过查阅《泰安卫生监督年鉴》获取卫生监督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1、泰安市卫生监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情况和人员配置情况,与当前的工作要求有差距泰安市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人员共有卫生监督员264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62人,在人员素质方面:大专以上占77.65%,在职称方面县级的配置主要问题是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初级以下人员比例过大,这一结构明显造成了缺乏学科带头人,整体素质不够高。在所学专业方面与卫生监督相关的法律专业、管理专业从业人员偏少,不适应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模式的需要。由全市卫生监督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所占比例最小(7.58%),相比之下低年龄段的比例偏低,卫生监督机构的新生力量显得相对不足,各年龄组间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卫生监督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泰安市的卫生监督员264人,户籍人口547.62万人,另外流动人口36万人,全市卫生监督员平均配置为0.48人/万人,低于卫生部《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规定“专兼职卫生监督按1~1.5/万配备”,县级卫生监督员所占编制比例相对较低,且各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配置不平衡,泰安市卫生监督员数量配置,人员编制需进一步合理化配置。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无法适应面广量大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需要的问题。2、泰安市的各专业监督、监测覆盖率及处罚的深度广度达不到相应要求各类卫生监督处罚率较低,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投入需进一步增加。泰安市从事各类卫生监督检测的人员相对较少和检测设备的落后与泰安被监督单位不断的增加的矛盾,使监督监测频次、深度及广度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监测的落后导致执法取证手段的受到相应的制约,从泰安市卫生行政处罚总体水平上看,处罚率比较低,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各专业分布不平衡,反映传统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重心需进一步转移到综合执法上来。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完善卫生监督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卫生监督工作的投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明确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队伍的性质,促进区域卫生监督员配置合理化。严把监督员入门关,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监督与法律法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并建立完善对卫生监督人员的考核机制,适应日益完善的卫生监督体制和综合执法的需要。切实加强卫生监督的科学规划,加大卫生监督经费的投入,配备足够的监督监测设备加快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对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卫生行业部门的法制意识和卫生管理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监督监测的力度和水平,从而更广泛的覆盖各个行业,提高泰安卫生监督的水平;完善立法,增强法律法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