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延寿村空间创意更新路径与规划策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边缘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更新改造的命运。村庄作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聚落形式,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然而,这一宝贵遗产却在快速的消失。恰恰形成悖论的是,在城市内部中,创意产业却被积极鼓励,很多人工制造的历史符号正在被人为的制造出来。实现传统村落的创意复兴,既能在避免传统空间被粗暴破同时,又实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从而成为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一种重要路径。本文就以莆田延寿村的创意复兴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空间更新理论和理念,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空间更新具有良好的契合关系。具体对于村庄来说,它作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聚落形式,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且村庄格局有机生长,内部空间丰富多变,传统建筑布局灵活、尺度怡人,富于岁月的美感,具有极高的更新利用价值;而且,村庄迫切需要新兴功能的入植入,以充分激活聚落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村庄空间更新在文化资源、物质空间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与促进效应。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和关系分析,文章提出了基于创意产业发展的村庄空间更新的基本路径,即通过低成本的村庄基础设施更新、灵活性的民居建筑空间置换,支持创意经济的发展;通过延续乡土文脉和乡村特色,塑造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可识别的文化形象,营造创意文化氛围;通过构建适应多元、连续的创意活动的生产、设计、办公、展示、交易以及休闲、交流等活动空间体系,并基于各类活动需求进行创意性的建筑(重点是民居)内部空间改造,营造适于创意产业发展、适于创意人群活动的物质空间。笔者深入剖析莆田延寿村的社会发展历程和聚落空间特质,从村庄发展困境出发,以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为前提,结合创意产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认为植入以雕刻、古典工艺家具制造和金银首饰加工为代表的莆田特色工艺美术产业是延寿村空间更新的有效途径。进而,文章提出了延寿村空间更新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即创意产业发展和乡土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兼容,村庄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空间、村庄风貌的延续和发扬,以及构建低成本的、多元适用的创意空间体系。在分析延寿村用地、建筑、公共空间条件和特色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模块化混合的用地功能更新、协调连续的街巷空间更新、内容多样的公共空间更新、复合使用功能的居住空间更新等更新路径,以灵活引导代替死板的功能布局和建筑使用功能规定,解决村庄物质空间层面的发展问题,引导村庄更新的详细设计。同时,文章也提出,村庄物村庄的创意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详细设计前需考虑政府、原住民、目标使用者及开发商等各方的意愿。
其他文献
艾利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在作品中她常选择母女关系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造了几位黑人母亲的形象。在她的著名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母亲既是黑人文化
EPC工程承包模式是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工程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和E+P+C模式有很大不同,E+P+C模式各项工作相对较为独立,工期较长,有较充足的沟通和准备时间,风
针对传统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对网关过于依赖,造成系统不稳定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数据交互方式。设计智能终端作为无线传感网的信息汇聚节点来与网关通信,并对执行机构进
<正>1超窄边超高清玻璃幕墙创新设计苹果直营店全玻璃幕墙的极致通透大视野效果,给了建筑师追求极致玻璃幕墙效果的案例。苹果直营店全玻璃幕墙成本非常之高,也不是所有业主
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我们所面临着的文化冲击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文化冲击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从而,面临着小时的危险。假设历
建筑水暖工程主要包括排水、采暖和煤气工程。水暖工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使用的功能和质量,虽然其不像建筑主体结构质量那样明显,但是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分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C2C电子商务的优势也渐渐凸显,如成本低、交易便捷、时空限制少等。C2C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渠道。作为一个C2C的卖家,不仅要吸引
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多种创新元素的渗入已经成为当代产品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2010年美国Apple公司的智能手机——Iphone4推出后,立即创下该公司年度单项电子产品销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增益的宽带微带天线。利用加载反射腔技术使微带天线实现了定向的辐射,并采用增加寄生贴片来调节阻抗匹配和改善天线的辐射特性。应用上述原理,设计并实现
基础设施水平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同时也是企业生产效率,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福利改善的关键。各地政府已经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诸如人口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