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把“人的自由个性”归结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整个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现实的个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人的个性发展都有以独特的姿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下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人的个性发展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在“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语境下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然而,个性的发展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由于市场经济以及个性本身的负面效应,个性的发展出现了扭曲,从而导致了社会中不和谐与风险因素的产生。如何面对这一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个性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个性自由”,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个性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和谐社会的个性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深刻理解和掌握“和谐社会”的深层涵义,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构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和谐的真正实现。本部分主要从思想渊源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解析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和谐社会的个性基础。纵观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对“和谐”的理解都是以差异性为基础的,是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有“差别”才有“和谐”。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角度讲,人的个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第二部分:马克思个性发展观的涵义。通过对马克思个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的简要分析和概括,我们发现,马克思为寻求人的发展路径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并且认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研究人的个性的,人的个性的载体是每个现实的个体,并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人的个性是个复杂的哲学范畴,能动性、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任何人的个性都将统一在人的社会性这一共同的基础之上。第三部分:和谐社会与人的个性的共生共塑。人的个性和社会性是相辅相成的,人的个性不能离开社会性而发展,社会性也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一方面,有个性的个人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创造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每一组关系中都离不开人这一要素,所以,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个性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和谐社会的建构带来了不利影响,成为社会中一些风险因素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构从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给个性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由于社会中一些风险因素的存在,个性的发展也遭到了前进中的障碍,甚至导致了个性风险的产生。第四部分: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个性变迁。和谐社会为个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也带来了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创造力和素质大大提高,个性向着自由发展的方向迈进。但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个性本身都像一把双刃剑,个性也表现出良性的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扭曲,其本质就是个性的异化。“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导致个性发展与自然的不和谐、“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个性与社会性脱离、“泛经济化”使人处于“人为物役”的状态是个性扭曲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在和谐社会中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自由”是马克思个性观的终极关怀。对“个性自由”的理解应该从名词和动词两个维度来分析,才能把握它的真正蕴涵,才能理解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的统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个性的异化,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也要看到个性异化是个性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并对个性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其目的是实现个性自由。为此,我们要超越现实,尤其要超越社会中的风险因素,促进个性发展走向自由。这种超越不仅要体现在实践领域,还要体现在思想领域;不仅要求社会为个人提供有利条件,也要求个人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