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3以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而在我国,这一比例高达1/2。干旱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等方面。目前,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之一。因此,研究植物干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能够为我国植被覆盖和农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农作物抗旱性改善,旱地农作物品质的提高和产量的增长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为深入探究作物响应干旱胁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3以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而在我国,这一比例高达1/2。干旱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等方面。目前,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之一。因此,研究植物干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能够为我国植被覆盖和农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农作物抗旱性改善,旱地农作物品质的提高和产量的增长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为深入探究作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室构建了多个玉米突变体库,并利用不同方法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到多个干旱相关突变体。在此过程
其他文献
纳米氧化锌在农业领域广泛用于调节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和抗逆性。内源褪黑素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强,导致作物减产,直接威胁全球粮食安全。本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盆栽试验,借助酶组学、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提高玉米抗旱性的生理机制;特别围绕纳米氧化锌诱导褪黑
野生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在抗病、抗旱等方面保留着优良性状。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密切,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通过阐述生长在三种不同土壤悬浮液(黑土、红壤和盐碱土)的野生和栽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旨在揭示野生和栽培大豆在三种土壤条件下的典型微生物类群的差异与共性。扩增子测序结果表明,土壤悬浮液即土壤类型,是影响野生和栽培大豆的主要因素,黑土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及土壤有机碳转化,这势必会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然而,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我国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及生产力将产生怎样的交互影响尚未确定,这需要将调控作物生理功能的转录组表达与气候变化下的作物生长建立联系,并从光合碳向土壤有机碳库分配和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方面进行解
炸荚也称为裂荚,是指作物收获之前,荚果沿着腹缝线和背缝线裂开,使种子散播的现象。抗炸荚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生理生化反应共同发生的过程,荚皮腹缝线及其解剖结构与炸荚的发生密切相关。菜用大豆在制种时炸荚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菜用大豆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两年的大田试验,对94份普通大豆品种、30份菜用大豆品种和16份小粒大豆品种进行了炸荚表型鉴定和分类,探究了易炸荚大豆品种的表型综合征。并根据田间试验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来源,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病害的发生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大豆抗病机理对于培育抗病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植物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的免疫反应组成,微生物模式触发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因子触发免疫(effector-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Zucc.)蔓生缠绕生长的茎形态变为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直立向上生长形态是大豆驯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直立的形态不仅提高了种植密度和群体产量,也极大地方便田间管理和采收。然而大豆蔓生缠绕生长变为直立向上生长分子机制迄今为止还不是很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从栽培品种突变体库中分离鉴定了大豆茎缠绕突变体sc3755,通过遗传定
在高等植物中,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进行光合作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供给能量。当叶片中的叶绿体发育受阻、叶绿体结构和叶绿素含量发生变化,叶片会出现异常叶色的突变表型,进而影响产量。在水稻中,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为叶绿体合成和降解,以及叶绿体发育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宝贵材料,同时也为杂交制种、观赏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了更多种质资源。本研究中,我们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WYJ7)获得了两个水稻叶
玉米叶面积是产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叶宽是叶面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光合作用的光捕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正向遗传学对玉米核心自交系中控制叶宽相关基因的遗传机制研究和克隆,对核心自交系的改良和耐密高产玉米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前期对玉米棒三叶叶型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利用以掖478为轮回亲本和齐319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此外,油菜也是重要的蛋白质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菜籽油约占我国食用植物油总量的55%,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来源。但是,作为食用油消费大国,我国的食用油自给率严重不足,因此提高油菜产量和产油量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油菜全长cDNA过表达基因捕获(Full-length cDNA over-exp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甘蓝型油菜因其高产和强抗病性而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生育期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综合标志,是油菜重要的农艺性状。选育生育期适当的油菜早熟品种,使油菜生长后期避开高温高湿天气是我国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了探索甘蓝型油菜生育期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早熟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