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总结和高峰。在现存的清代皇家园林中,避暑山庄因规模、主要功能和造园手法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因地理位置和始建原因而具有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的特征。避暑山庄历康、乾两朝建成,以往研究重乾隆朝而轻康熙朝,导致山庄在康熙朝的许多问题未能明了。本文在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对康熙朝避暑山庄的主要景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由此归纳这一时期避暑山庄的造景特征,进而探究清前期皇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并挖掘背后的政治、文化动因。本文共十二章,可分为四大部分。首先综述历史文献并对文献年代进行初步判断,筛选出可为避暑山庄早期研究提供参考的素材;考证山庄初建始末和重要时间节点,对康熙朝避暑山庄的营建划分时期。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康熙朝避暑山庄的在两个时期的山水关系,并考证康熙朝避暑山庄在不同时期的宫墙四至和景点分布,推断避暑山庄在康熙朝两个时期的平面图。然后在湖区、宫殿区和山岳区选取代表性景点或景区,将现场考察与历史文献、图像逐一核对,从现状出发推断其在康熙朝各个阶段的情形,确定具体的山水关系、院落布局和基本建筑形制,最后根据初步复原的结论绘制景区的推断平面图、剖面图和复原想像鸟瞰图。继而对两个时期的避暑山庄建立较为准确的数字复原模型,并以湖上三岛和山岳区为例,初步还原景区在这两个时期的山水、院落布局和建筑形制,从功能、布局、意境、感受等角度分析其变化原因和规律,同时与乾隆朝及以后的扩建作对比,总结避暑山庄代表性景点的历史演变,分析其造景手法和造园思想。最后从写仿角度探析康熙朝避暑山庄景点的来源。本文研究认为,康熙朝避暑山庄的营建是集园林、水利、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建设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对山庄本身、承德城和乃至整个国家都有深远影响。康熙朝避暑山庄的营建最先从芝径云堤和湖上三岛开始,历经两个阶段而成,前后共持续十年;一期景点主要集中在湖区,以湖上三岛为核心,同时山岳区也有初步的营建,已经开辟了榛子峪、梨树峪和松云峡三条沟谷和山顶的四处制高点;二期则主要沿南部和东南部向外开拓。景点的营建本着宁拙舍巧、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旨在节约成本、体恤民力,形成疏朗、朴素、天然的风格;各景点对因地制宜的方法和借景的手法均有深刻的认识和灵活的运用,同时景点重视相互之间的联系而非各自内部的空间营造,互借关系强于清代其他皇家园林。康熙朝十年营建奠定了避暑山庄今后三百余年的山水构架,初步建成了今避暑山庄湖区、平原区的绝大多数景点和山岳区的部分景点;湖区及宫殿区部分景点与今相比有较大不同,有些在康熙朝前后两期工程中亦有改建,山岳区诸景点则基本延续至今。本文的创新点如下:首先弥补了以往避暑山庄研究重乾隆朝轻康熙朝的不足,填补了康熙朝避暑山庄研究的空白。其次试图打破当前清代园林就现实而论的研究习惯和固有结论,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发,研究避暑山庄在历史时期的面貌和特征,同时注重文献与实物的相互印证,在深入挖掘文献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历史遗留痕迹并作出合理推断,针对现已不存的景点提出新的认识。最后,本文对康熙朝避暑山庄的代表性景点做数字复原,并在此基础上作定量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对早期避暑山庄的研究,进一步梳理清代园林的发展脉络,从而为清代园林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