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里森三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un_wei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助成长小说和存在主义理论,旨在通过该理论来探究美国黑人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   身份问题关涉到“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的重要问题,它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族群或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历来是一个弱势民族为了求得自身的真实存在所关注的焦点。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文坛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黑人作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黑人作家的写作史就是一个黑人民族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   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一位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寻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寻。   评论界一般认为,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成长小说的代表作,而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没有涉及女人公离家“寻找自我”主题;在《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最终既没有融入白人社会,也没有被她所在的黑人社群接受,从而迷失了自我。两位女主人公以一疯一死为结局,都没有完成“找到自我”的成长过程。依照JeromeBuckley等文学批评者对成长小说的定义,这两部小说不能被称为典型的成长小说。因为两位女人公都没有完成成长之路。然而在仔细阅读两个文本并研究成长小说及其相关理论后,笔者发现,这两部小说不仅符合广义上传统成长小说的定义,与JeromeBuckley等文学批评者所提出的成长小说的最主要特征相吻合;而且还以黑人女性青少年为视角,补充、发展了“成长小说”的涵义,使成长小说具有了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莫里森的前三部小说均借助成长小说和存在主义诠释了黑人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最终寻求到了自我。  
其他文献
美国当代作家考麦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沿袭了中世纪梦幻传统,在2006年他创作的小说《路》中,他再次使用这个传统的叙述手法。麦卡锡运用中世纪梦境的叙事结构和后启示
通过在含正交结构氟化钇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中共掺Er/Tm/Yb或Ho/Tm/Yb稀土离子,在976nm激光激发下,可以获得明亮的室温上转换白光发射,其色度坐标与标准的等能白光十分接近
评价理论是一个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起来的相对完整的系统。该理论是由悉尼大学的马丁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创出来的。这个系统包括三个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
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倍受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国外关于对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较早的研究有Gardner和Lambert的语言学习社会教育动机理论,在此后二
《商务英语》是高职英语专业的一门技术核心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