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型号牵引车NVH试验的汽车结构优化改进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人民经济水平和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购买车辆时越来越关注驾乘舒适性,汽车的振动和噪声(NVH)特性正逐步成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车辆研发和验证阶段重点关注和量化考核的指标。车辆的NVH性能不仅在短期内影响着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体验性,长期来看,对于驾驶员的身体健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不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还对汽车零部件可靠性及服役寿命产生影响。车辆的NVH研究主要包括行驶过程及怠速过程中噪声研究、振动研究和舒适性研究。本课题针对NVH相关的概念和机理展开,阐述了车辆振动的来源及传递路径,明确了车辆振动的评价标准。介绍了噪声的主观和客观评定指标,详细分析了车辆各个部分的噪声来源机理,明确了可接受的噪声定量标准,并且通过优化汽车部分零件的结构,形成噪声控制方案。本课题对某型号三款牵引车进行NVH测试,并且对测试结果进行主客观分析,总结其可能产生振动的因素。具体研究了排气系统及车架结构产生共振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通过有限元计算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共振时的频率和振型,采用移频和隔振方法能够显著隔离排气3阶激励向车架的传递,最终通过试验验证,车架的振动加速度大幅减小,整车的平顺性得到有效改善。其次,本课题对怠速抖动问题同步进行了研究和改进,通过模态试验验证了踏板支架怠速抖动异常由共振所导致;同时,利用模态试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改进设计,确定共振模态频率并合理避开激振频率,最终通过试验验证,利用共振移频技术能够在激励源难以降低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共振幅值。最后,通过改进轴板簧的设计刚度和驾驶室前悬置刚度,改变了驾驶室悬置的振动频率,有效避免了车辆80km/h左右时驾驶室产生的侧向抖动。
其他文献
动力电池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以硅为主体的负极材料凭借高容量的特点而备受关注,目前商业化所用到的硅面临成本高、难制备等一系列问题。而每年我国在光伏行业产生的废料硅质量可达10万吨以上,若能将此类资源作为制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硅源,不仅使商业化原料硅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解决了这类硅资源过量囤积、附加值低等问题。但此类硅资源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同样面临嵌锂过程中发生体积膨胀的问题。为解决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电动汽车衍生出了集中式驱动和分布式驱动两种主要驱动形式。分布式驱动又可细分为双电机驱动、轮边电机驱动和轮毂电机驱动。其中,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灵活,传动高效,但其特殊的布置形式增大了悬架系统的簧下质量,加剧了簧下部件的振动,降低了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悬架减振性能。此外,轮毂电机的定子与转子在路面激励和悬架力共同作用下会产生相对位移,引发偏心现象,导致轮毂电机气隙磁
能源危机随着现代高速发展不断加重,化石燃料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利用废弃污染物培育可再生物质资源并用以制备高价值的生物燃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小球藻的组分优选和水热液化利用这两方面入手,开展了CO2浓度、培育介质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和水热液化制油工况的产率规律、组分分布特性的相关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首先,污泥水热液化水相产物培育小球藻的实验中,小球藻的生长量
随着节能减排法规日益严苛及国家政策激励,城市未来的智慧交通工具将是电动汽车(EV)。由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特性,在低速行驶时,车外行人感觉不到车辆的经过,会引发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安全性,各国政府都颁布了法规,安装行人警示音系统,来提高电动汽车的可检测性,避免隐患的发生。本文基于此背景,结合声品质评价,研究电动汽车运行声学特性开发研究电动汽车低速行驶时工况下的警示音,驾驶员和车外行人能根据警示音信号的特
现代燃气轮机多采用贫燃预混燃烧方式来实现低排放目标,然而却带来了热声不稳定性问题,这些振荡会产生高强度的噪音,严重时还会影响燃机的正常运行。本文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搭建了热声不稳定性实验系统,针对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器,以甲烷和空气的预混气为主燃料,展开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基础的压力波形图和功率谱密度图结合高速相机拍摄的火焰图片进行分析,也使用了多种新型的处理方法包括相空间重构、递归图重构、基于Lab
随着人们对驾驶体验要求的提高,主动悬架成为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空气主动悬架作为主动悬架的一种,可以兼顾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然而,空气主动悬架采用刚度分级调控,且调节的目的主要是控制车身高度,这限制了其提高减振性能的能力。为了在不改变车身高度的前提下实现无级调控刚度,对空气主动悬架的减振支柱展开研究。本文将设计的磁流变减振支柱作为主动悬架的执行器,并针对主动悬架设计了基于混合模糊控制的多目
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性,且对环境友好、易于生物降解,是一类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优质燃料。但其在内燃机中的利用中也显现不足,内燃机主要依靠液体燃料的雾化燃烧提供动力,生物柴油粘度较高,导致其雾化不充分,进而严重影响燃烧效率和排放特性。本研究选取不同掺混比例的乙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掺混乙醇及施加静电场两种手段协同改善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静电雾化
柴油机燃用清洁可再生的生物柴油可以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本文基于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开展发动机台架试验,燃用不同原料生物柴油及柴油并采集颗粒物,使用油耗仪、燃烧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热重分析仪(TGA)等仪器,系统研究了不同原料生物柴油燃烧特性、颗粒物的表面官能团和氧化特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开展发动
随着商用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研究热点,作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道保持系统(LKS)可有效减少由驾驶员疲劳驾驶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导致车辆偏离车道进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因此研究车道保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车道保持控制算法普遍存在时变性差且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问题,而时变性较好的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存在鲁棒性不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车道保持系统也没有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之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的机动车国六排放法规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物排放的质量浓度、数量浓度提出了严格要求。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是降低排气颗粒排放的主要技术手段。颗粒捕集器由多孔介质材料制成,排气颗粒在DPF内部的过滤壁面发生碰撞并沉积,在载体表面逐渐形成烟饼层,进而改变DPF捕集效率与背压。研究排气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