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饰不仅具有保暖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审美、习俗等方面的诸多意义,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表征。作为一种外在物,服饰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作为外在表征符号,服饰通过与身体的亲密关系强化穿戴者的观念,穿戴者之间又利用彼此的服饰语言符号,通过制度、约定俗成的观念等进行无声的交流,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本文正是从服饰的这两个基本特质出发,在对清前期服饰形态的时代特征进行梳理考证的同时,通过多视角来还原它们在清前期社会中的存在方式,以期全面地呈现清前期服饰形成、演变的原因和方式。由于清前期服饰的形态比较复杂,服饰制度从初步建立到发展成熟、服饰形态从混乱无章到尊卑有制均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如清入关后男子从满俗、女子则满汉异俗、汉族品妇从满俗而平民从汉俗,因此本文以典章制度、服饰形态继承性比较强的皇室及贵族的服饰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清代的统治主体来源于崛起于辽东的女真族,明中期时它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后逐渐发展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军事生产组织。皇室及贵族的群体概念形成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在绪论中首先将皇室及贵族概念的历时变化进行梳理,以界定各个时期的研究对象。论文分为五章来对清前期皇室及贵族的服饰制度、形态的演变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存在方式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对天命、天聪年间的女真服饰进行研究。清朝的服饰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对清前期服饰进行研究无法绕过入关前这一满族文化、制度形成的关键阶段,也就是天命、天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服饰制度的草创阶段,始于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之时,止于天聪纪年结束;第二个阶段是清代服饰制度初具雏形的阶段,始于崇德元年止于入关前。第一个阶段女真的服饰在保留满族传统服饰特色的基础上,大量借鉴了蒙古族和汉族服饰元素。第二个阶段在皇太极举行登极大典后,他借鉴汉族文化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朝仪朝纲及等级服饰制度,使朝上“凡上言下对,各有分别”,俨然中原封建王朝的朝堂风范。这个时期首先对前期的服饰语言进行取舍,形成简单明了的等级服饰语言;同时对蒙古族的服饰元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借鉴和演变,作为等级划分的标志物,如顶戴制度就是在借鉴蒙古族帽上顶珠的装饰方式加以演变形成的。这两个时期的服饰制度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汉族纹饰的借鉴一直持续始终。但由于满族对汉族纹饰及其制度借鉴主要服务于军事政治目的,以提高其统治效率,因此宽衣大袖的服饰并没有成为其服饰借鉴的内容,这一思想的确立对后世清代服饰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二章系统地对清前期皇室及贵族的服饰制度的演变进行了一个梳理。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更迭都会产生新的服饰制度,总体来看,服饰制度的规定对服饰等级的划分是越来越细致严谨的,并且伴随着周边民族与中原汉族文明的不断融合,服饰形态体现出了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地体现在服饰制度中,明代的服饰制度构成了两种趋势的最终发展状态。清代的社会结构演化自最初的牛录八旗制度之上,是伴随着对明代社会制度的借鉴逐渐形成的等级体系;而清代的服饰语言则是在最初吸收蒙汉服饰的基础上不断演化而来的。鉴于二者在清前期都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因此将二者相互对应的服饰制度体系在清前期也处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状态。由于对清前期服饰制度演变的研究有限,因此本文在第二章对清前期官方史料中涉及皇室及贵族的服饰制度进行了历时的梳理,为后面的论述建立一定的基础。时间基本按照清代的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划分,分别为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其中乾隆时期截止于乾隆中期《皇朝礼器图示》刊刻发行为止。除了生硬的规章制度外,从细微之处探寻其每个时期服饰的发展流变能更加直观地呈现服饰存在的具体形态。第三章从皇室及贵族服饰的样式、纹饰、审美情趣、相关制作机构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究其在清前期的发展脉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服饰样式之演变,本文按照性别进行分类,每类均以乾隆时期确定的服饰标准为基础进行逐项分析,以追溯其自清初至乾隆中期的演变过程,其中有些内容较少的类别会有所合并。其次是服饰的纹饰演变,由于清前期皇室及贵族对汉族纹饰的借鉴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因此导致服饰中的纹饰种类繁多,所以我们在这一部分仅能提取龙蟒纹、云纹、海水山崖纹等三种在皇室及贵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题材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来观察当时皇室及贵族服饰纹饰风格发展的趋势。第三章的前两节以各个时期的图像资料为主,以文字史料为辅,直观地呈现服饰演变的具体情况。后两节则以史料记载为主,主要分析服饰审美风尚的演变和织造能力及技术的发展。审美风尚的演变主要探寻由帝王的服饰政策及时代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服饰由俭入奢的发展过程;制作机构的发展则侧重通对服饰制作机构部门的设置、功能、以及组织生产的方式的变化,揭示其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对清前期皇室及贵族服饰所产生的影响。上述章节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清初各时期的服饰风尚特点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侧重从微观的角度,如贡赐、工匠的流转、商品的流通、社会成员身份的多重性以及社交活动等方面,将服饰嵌入清前期的社会中去观察,在呈现清前期皇室及贵族服饰存在方式多样性的同时,研究服饰风尚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在清代服饰制度及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汉族服饰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第五章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这一章首先从清代统治者及其先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受汉族文化的普遍影响作为研究的起点,将汉族服饰文化对满族服饰文化的影响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讨论。然后本文试图探讨在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服饰制度逐步借鉴的情况下,清代的服饰制度如何从牛录制度上的军服制度最终演变为制度严谨的封建等级服饰制度。最后,本文从“取文弃式”的服饰政策入手,探寻清前期汉族服饰文化对清代皇室及贵族服饰的纹饰和样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清代服饰制度自入关以前至乾隆朝不断地进行调整,乾隆三十年左右方形成详细的典制,刊刻印刷,颁布全国。清前期是清朝服饰制度及形态成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个时期一系列服饰制度的颁布,促进了清代服饰制度、形态的完善和发展,建立了清朝服饰的格局。因此,本文对清前期皇室及贵族服饰的研究主要分为制度研究和形态研究两部分。在探讨服饰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历史史料的记载,以断代的方式体现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探讨服饰形态演变时,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图像、传世实物和史料记载相互佐证的方式,来呈现清前期皇室及贵族服饰从衣致暖无文到华彩繁缛,从混乱无章到尊卑有秩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正如格尔兹所说“人都是悬浮在他自己织就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服饰通过制度建立和约定俗成形成的意义,也是人类文化之网中的存在。本文希望通过将服饰与制作机构、审美风尚、商品流通、身份变迁、社交活动、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关系相联结,将清前期皇室及贵族服饰的存在以更为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