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一个通过“研究”(Research)来建构并完善个人收藏体系的特殊案例。乌里·希克(Uli Sigg)——一个来自西方中立国(瑞士)的商人、外交家,是什么激发并促使他产生“收藏中国当代”的想法,又是什么让他保持对中国当代艺术长久且从未间断过的研究热情。30多年,2000多件藏品,他到底做了哪些与“中国当代艺术”主题相关的事,影响过哪些重要艺术人物的命运。在这些人和事的变迁,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学者、以及收藏家们又该有怎样的反思?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首屈一指的收藏家,希克其实一直在做两件事:1、理解和进一步理解中国,持续30余年之久。2、不断找机会,让中国当代艺术品走向世界,让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受到重视。本文以展览“麻将”(Mahjong)和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这两项乌利·希克个人标志性的艺术收藏及研究成果作为切入点,记述了其作为收藏家和“中国通”的心路历程,对身处中国及远观中国的多层次体会。将对中国当代艺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语境进行追溯和讨论。希克将自己定义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和研究者。作为亲自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30多年日新月异变迁的外国收藏家,他毫无疑问的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收藏方式”,强调了“仅仅购买和拥有作品并不等于收藏”、“收藏要从零开始学习”等重要观点。诚然,这里不是要对希克进行一番单纯的歌功颂德。古今中外,拥有大量藏品的个人收藏家不计其数,或巨资购买,或倾力捐建美术馆,但没有哪位会像乌里·希克奇特到投入大量的时间,以亲自拜访并与每一位艺术家交流作为决定收藏的前提。这种近乎“苦行的学者”般坚定不移的好奇心和研究热情,对“成为一个真正思考着的收藏家”这一独特目标的不断追求和实践,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观者关注“当代艺术的本源”——作品背后的思想和语境。除了从艺术的角度切入,更包含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当代艺术从观念、创作,到具体展览、收藏活动在当下社会的意义,也从艺术展览体制的角度提供对收藏家制度构建及加快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