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露天燃烧(包括秸秆焚烧、草原火灾、森林火灾)过程中释放的各种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并且作为我国主要的产粮区,大量的秸秆剩余被焚烧。本文利用FINN(Fire Inventory from NCAR)火点资料对2002-2016年东北地区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将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源加入WRF-Chem模拟的排放源清单,模拟分析2015年11月东北地区一次大范围极端重污染过程,探究秸秆燃烧排放及不利的气象条件在东北地区极端重污染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生物质露天燃烧颗粒物排放时空变化特征1)2002-2016年火点生物质燃烧PM2.5、PM10、OC、BC年排放量分别为2.798412.231万吨,3.365814.4089万吨,1.50156.503万吨和0.20990.8573万吨,平均每年排放量分别为5.9015万吨、7.0589万吨、3.1490万吨以及0.4337万吨。2)露天燃烧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春季颗粒物排放量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一年中呈现双峰特征,其中4月和10月排放量较大。3)火点生物质燃烧颗粒物排放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及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高值区更多表现为自然排放(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另外在东北平原耕地农业区构成的一个火点颗粒物排放量大值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主要与人为活动(秸秆焚烧)有关。4)2002-2016年火点生物质燃烧颗粒物排放重点区域由林地向耕地转移,更多通过秸秆焚烧等人为燃烧活动形式排放。5)高温、干旱、大风等气象因素会使得生物质露天燃烧颗粒物排放量增加。(2)2015年11月东北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的多尺度气象作用1)从天气形势看,在重污染过程发生发展阶段,高层纬向型环流盛行,整体天气形势稳定,随着地面冷高压东移减弱,地面气压梯度较小,东北地区位于蒙古高压和日本海高压之间的低气压均压场中,地面倒槽发生发展,东北地区位于500hpa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随着东亚海槽的重建以及冷高压南下,带来干冷的西北气流,污染物浓度降低。2)从边界层条件上进行分析,污染时段边界层垂直方向上较强的贴地逆温层结构,大气呈静稳状态,地面高湿、小风或静风,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污染物在边界层内堆积。(3)东北地区秋季一次重霾污染过程中秸秆燃烧排放贡献及PM2.5区域传输特征基于WRF-Chem的敏感性模拟试验,评估东北地区秋季一次极端重污染过程中秸秆燃烧排放的贡献作用。秸秆燃烧排放对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的贡献可达45%,其中在PM2.5峰值浓度时段,秸秆燃烧贡献在10%-40%。秸秆燃烧贡献比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城市周边地区和农业地区等,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城市带周边地区的贡献可达10%-60%,对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以及黑龙江省西部和吉林省西部的松嫩平原等地贡献甚至可达80%以上。PM2.5垂直结构受逆温层影响明显,当有逆温层存在时,PM2.5累积在逆温层下比较低的高度很难向上扩散,当大气稀释扩散能力较好时,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PM2.5可以随燃烧烟羽延伸至1km以上的高度。黑龙江省省内生物质露天燃烧排放主要在1km左右高度上以较大的传输通量进行输送,输送通量大于800μg?u?,吉林省向黑龙江省的跨省传输通量相对较小,在一个较低的高度上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