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究尪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型)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阐述尪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型)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或后期研究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门诊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上的西医治疗方案(甲氨蝶呤,一周一次,一次4片)进行,观察组则在西医治疗(方案同前)的基础上给予尪痹胶囊治疗(5粒/次,一天三次)。在治疗4周及12周后分别记录安全相关指标数值(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和疗效相关指标数值(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红细胞沉降率、疼痛视觉评分、DAS28-ESR),并对数值进行分析、评价。然后运用TCMSP、TCM-ID、Swiss、CNKI等数据库和平台搜集并筛选出尪痹胶囊中各中药材有效化学成分,收集有效成分对应的靶点基因,再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上述靶点基因进行物种来源筛选并进行标准化的命名;应用OMIM、TTD、Genecards、Drugbank等疾病和药物数据库筛选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靶点基因;将药物靶点集和疾病靶点集通过Draw Venn Diagram取交集,得到交集靶点;“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运用Cytoscape3.9.1软件绘制并进行拓扑学分析;交集靶点间关系,由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9.1软件绘制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图展示;最后运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富集分析,并用图表展示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病程、疗效性指标(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评分、红细胞沉降率、DAS28-ESR)的治疗前水平均具有可比性(p>0.05)。在进行4周治疗及观察后,(1)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安全相关指标未出现异常,且无不良反应出现;(2)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评分、红细胞沉降率、DAS28-ESR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改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到观察组的疼痛视觉评分、DAS28-ESR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1)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范围,余患者的安全指标未出现异常,未出现不良反应;(2)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评分、红细胞沉降率、DAS28-ESR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的疗效相关指标治疗后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各数据库及平台搜索筛选,共收集尪痹胶囊中的中药材有效化学成分176个,拓扑分析槲皮素、棕榈油酸与疾病关联最高,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药物靶点基因446个,疾病靶点基因1505个;共获得209个交集靶点,其中,以TNF、IL-6、AKT1、IL-1B、VEGFA为首的排名前30的基因可能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靶点;GO分析结果提示共有119个细胞成分、248个分子功能、2097个生物学过程,并且可以发现,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对脂多糖的反应、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对细菌源性分子的反应、对无机物的反应、炎症反应等方面,细胞组分主要富集在膜筏、膜微域、受体复合物、树突膜、神经元投射膜、转录调节复合物等方面,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转录因子结合、脂质结合、核受体活性、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等方面;KEGG分析结果提示有220条通路,以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癌症通路为首的多条通路都是尪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干预的途径。结论:尪痹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型)的疗效显著并且安全可靠,可以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程度,减轻关节肿胀情况,降低炎性指标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尪痹胶囊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用或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疾病的局限,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