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城市社会主义时期工业遗存特征及利用——以布达佩斯(1949-1989)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wjd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欧城市普遍有着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带有的技术和社会思想都在东欧各大城市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二战之后的东欧城市在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图景以重工业为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布达佩斯作为匈牙利的首都,在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其工业总量位居东欧之首。它不仅见证工业革命对历史城区形态带来的深刻变革,还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匈牙利加入欧盟组织,其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传统重工业的比重下降,大量工业用地于2000年之后进入半激活甚至瘫痪状态,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工业遗存,其去留有着较为典型的分析和研究价值。与此同时,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中,城市各类用地需求日趋紧张。城市发展和原有工业建筑占用的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意识到工业遗存问题以来,大致经历了从粗旷到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方面,东欧国家有较我国更早的实践背景,其有着大量载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记忆工业遗产,且与我国工业遗产有相似特征。加之其在遗产保护相对东欧更早的西欧影响下,东欧城市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对自身工业记忆进行认同和保存有较我国更早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工业遗存在保护和利用上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本文首先以时间为线索对布达佩斯工业发展的历史的梳理,对其工业遗产特征进行描述。论文第二部分以价值为线索,对布达佩斯工业遗产的特征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则以实际案例分析对其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阐释。
  论文的主体部分在于对布达佩斯工业遗产利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对现有改造利用项目的梳理,笔者认为对遗产利用策略的研究需要通过对不同项目的改造目的来进行分类。然而不同目的必须和被利用工业遗产所具有的最突出价值所匹配,否则利用无从谈起。因此针对利用对象不同层面的可利用价值,分别是结构层面、建筑空间层面、城市环境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匹配·更迭”的改造利用策略,以分别对应不同层面的操作手段。同时例举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本文第五章以匈牙利新交通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分析项目基础背景,主要需解决的矛盾,包括新旧矛盾、公共和展览空间矛盾。然后分别以匹配和更迭的视角分析项目在结构层面、空间层面、环境层面、社会层面所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正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建筑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温室气体中占较大比重。因此,建筑低碳化对全球温室效应控制意义重大,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大空间建筑因其体量大、人流量大、热环境复杂等特征,是建筑业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建筑类型。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需同时满足冬夏季的热舒适要求,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较高,具有很大的节碳空间。因此,从低碳角度下的高大空间建筑设
自近代以来,建筑学经历了从科学理性危机到图像化危机的过程。博物馆建筑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下也出现转变,博物馆建筑不再仅仅是文明的展示窗口,还成为了文化意义的代名词和鲜活生动的体验式场所。如何回归建筑本源价值,重拾真实的建筑体验成为了博物馆建筑的迫切诉求。  本文在第二章梳理了现象学哲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相关概念。20世纪初,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抵抗分析哲学而出现,在经过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发展后出现分
学位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首都,拥有大量的民国建筑遗存,尤其是南京高校中的民国文物建筑,它们保存相对完好且延用至今。一方面,这些文物建筑遗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但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延用至今,建筑日渐老化,建筑热湿性能差,无法提供起码的使用舒适度而遭到粗暴的改造。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建筑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对南京高校中的民国文物建筑遗存进行建筑性能提升,改善热湿环境,不仅有利于文
学位
办公建筑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一直处于不断扩展的发展阶段:新世纪信息技术和现代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使现代办公模式趋于多元化和智能化,办公空间需承载的行为活动愈加丰富;近几年来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办公空间的生态化发展,人们开始注重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办公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态及工作情绪,因此健康理念的提出是健康办公空间研究的新契机与新挑战——办公空间不
传统建筑聚落是人类悠久历史的证物、是文化遗产的精华和代表,街区街巷是传统建筑聚落中物质的基础、空间的载体,展现了聚落的宏观形态特征,传递着城镇聚落文化历史物质空间记忆的连续性。江苏地区现存约十几万座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村落,其中传统建筑聚落中许多尚未被纳入到保护规划工作范围内,它们承载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功能,形成的街区街巷整体风貌也与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一样反映着城镇村落的历史与特征,
学位
随着城市用地日渐紧缺,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地下空间相对封闭,引入中庭则可极大地改善地下空间的物理环境质量。本文以徐州市地下中庭为例,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对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进行了研究:问题一,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的现状如何;问题二,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如何评价;问题三,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如何改善。  通过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研究了问题一,得出如下结论:冬季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较为适宜,结
自古希腊时期祭神的露天剧场诞生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剧场类型百花齐放,从综合性的大剧院到专业型剧场,剧场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通过对剧场发展史的回溯,可以看到剧院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观众厅的发展而演进。每一次文明更替,其观众厅的体型也随之出现了种种的创新,而体型的创新也带来了种种的声学问题,随着声学问题的解决与新体型的出现,有着先天的声学缺陷的体型慢慢淡出历史
本文依托实践项目阳宝山莲花寺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分为上下两篇:第一部分主要是项目的设计表现、分析与技术图纸;第二部分是文物保护约束下的山景重构设计研究报告。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文物保护原则的约束下,面对遗址周边山体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问题,遗址博物馆应当采取的设计策略。研究报告首先对遗址博物馆选址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条件确定保护范围外选址。其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佛教山地寺庙总体特征和阳宝山山地寺
学位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民居研究领域已逾八十余载发展历程,研究成果无论于地域覆盖面,或于数量上均已形成较大规模。这期间,成果不断丰硕,方法不断多元。几辈学者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不断构建着民居研究的学术图景。支撑民居研究内容拓展、拓深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依托于研究方法及路径的逐步进化。传统民居作为既具备历史价值、又兼备使用价值的复合性空间载体,需关乎“人”与“空间”的双重特性,及二者长期互动后的相对
学位
近年来,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虽然总量发展迅速,单个机构的平均床位规模也已达到约1008.51张,突破了我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建议的上限值,但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然而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获得最大规模/品质”与“占用最少资源投入”之间的最佳平衡,是为“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效率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元的,提高某一类单一效率极有可能对其它单一效率产生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