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想保持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高端,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必然选择。2018年04月,“中美贸易战”的爆发,让我国进一步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促进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降低我国生产成本,同时也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进而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并且介绍了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同时探讨技术创新促进出口贸易的理论机制;然后分析中国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编制SITC-ISIC对照表,整理出制造业各细分行业SITC五位数商品代码,从行业层面考察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研究商品结构层面、分技术含量层面以及国家层面的行业技术创新模式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依据贸易数据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空间格局,并结合商品的不同结构、不同技术含量以及不同国家来分析我国制造业行业产出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发现:(1)从贸易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扩大。2008年期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6.16%,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从商品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扩大。消费品出口的占比在逐渐下降,但中间品出口的占比呈逐步上升趋势。(3)从商品技术含量的角度来看,低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贸易规模均显著扩大且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占比最大,占贸易总额的38.23%。(4)从不同贸易国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贸易的规模逐渐扩大,其中贸易额占比最高的是美国,达到16.62%,贸易额占比最低的是意大利,仅为1.36%。第二,本文依据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结合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现状,分析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变化趋势。(1)从技术创新模式的角度来看,2001-2005年,中国制造业创新模式为模仿创新;2006-2010年,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为自主创新;2011-2017年,中国制造业创新模式呈波动式变动趋势。(2)从技术创新投入的角度来看,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的规模逐渐上升,中间品、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量的占比最高。(3)从技术创新产出的角度来看,专利授权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规模逐渐扩大,其中中间品、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是最高的。第三,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不同创新模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1)从整体的维度来看,自主创新模式的投入对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效应更大,模仿创新模式的产出对制造业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科研经费投入在两种模式下均对出口贸易为阻碍作用,其系数分别为0.24和1.30;科技人员投入在两种模式下均对出口贸易为促进作用,其系数分别为0.27和2.10。技术创新产出在模仿创新模式下对出口贸易为促进作用,在自主创新模式下对出口贸易无显著影响。(2)从技术含量的维度来看,自主创新模式的投入和产出对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对低技术制造业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在两种模式下对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的出口贸易为阻碍作用,在模仿创新模式下对低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阻碍效应的系数为0.45,在自主创新模式对低技术制造业出口贸易阻碍作用的系数为2.34,在两种模式下对技术含量较高制造业的出口贸易为促进作用。从技术创新产出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水平对各技术含量产业出口贸易在两者模式下均为促进作用。(3)从商品结构的维度来看,在两种模式下,科研经费投入对中间品、资本品以及消费品的出口贸易均为阻碍效应,科技人员投入对三种商品的出口贸易均为促进作用。技术创新产出在两种模式下对中间品、资本品以及消费品的出口贸易均为促进作用。(4)从不同国家的维度来看,在模仿创新模式下,科研经费的投入对发展中国家为抑制作用,而在自主创新模式下,对发展中国家为促进作用。从技术产出的角度来看,在两种模式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为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