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宝应湖浮游藻类组成特征及藻类生长潜力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应湖位于江苏省宝应县,总面积约21.52km2,属于浅水、封闭型湿地湖泊。宝应湖生物多样性丰富,201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建立“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由于大面积人工围网围垦养殖以及污水排放等因素加剧了湖泊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开展宝应湖浮游藻类现状调查,掌握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可为保护宝应湖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从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在5个调查断面上,分别在春、秋季进行了5次采样,对浮游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宝应湖共有浮游藻类85种,隶属8个门,其中绿藻门有34种,硅藻门有26种,蓝藻门有13种,绿藻和硅藻是宝应湖水体中主要的门类。3年调查的评价值显示,叶绿素(Ch1 a)的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平均为2.2pg/L。Shannon-Weaver指数(H’)总体上都大于3,显示宝应湖处于较轻污染的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J’)总体上均大于0.5,说明种类分布的比较均匀,水质级别为轻污染。为评估宝应湖形成水华的风险,开展了水体藻类生长潜力(AGP)的研究,为预测进一步营养输入对浮游藻类的影响,开展了添加氮(N)和磷(P)对宝应湖AGP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宝应湖湖水在加入0.75 mg/LN的情况下,藻类的最大特定增长率(MSR)为0.53/d,最高产量(MY)为1.52×106个/mL;在加入0.05 mg/LP的情况下,藻类的MSR和MY分别为0.31/d,0.61×106个/mL。单独添加0.75 mg/L N的MSR以及MY为单独添加0.05 mg/L P的2倍,说明N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该湖泊水体藻类大量增殖。采用固氮蓝藻鱼腥藻测定的AGP结果显示,添加氮和磷对湖水的AGP影响不大,进一步说明了N为宝应湖水体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实验结果提示应注重限制N向水体的排放,避免发生水华。
其他文献
牡丹籽油拥有极佳的脂肪酸结构比例,并且含有大量活性物质。因为牡丹籽油所含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润滑油、高级化妆品、医药工业、保健食品等行业,极具开发潜力。然而,牡丹籽油的高不饱和性质,在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当中,容易氧化酸败,继而降低牡丹籽油的产品价值。所以解决或减缓牡丹籽油的氧化,对其产业化发展和扩大应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微乳液剂以其更小的粒径和更好的热稳定性,可以充分利
本文选取1961~2012年中国东部夏季5~9月无缺测的429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广义帕雷托分布(GPD)拟合,研究中国东部在52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各不同
限制在纳米尺度通道的水在外电场下有许多有趣的特性,并在生物科学学和工程设计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虽然许多学者对碳纳米管中形成冰管结构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电
近年来,石墨烯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石墨烯(G)是单层石墨,在石墨烯中的电子除了自旋和电荷自由度以外,还有类似于自旋自由度的谷自由度,与时间反演对称性相关,所以基
乙醇可作为汽油等燃料的含氧添加剂,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近年来,随着乙醇汽油的大范围应用,乙醇的大规模生产工艺开发备受关注。结合我国“贫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结构特点,开发合成气经乙酸甲酯加氢制乙醇的新工艺对促进我国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铜基催化剂应用于乙酸甲酯加氢反应虽因性能较优备受关注,但仍存在其反应所需氢酯比过高的问题,催化剂构效关系也
背景:microRNAs在影响心肌肥厚和线粒体功能方面作用显著。既往研究表明,miR-142-3p可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而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和纤维化,且在压
脂肪酶是在油水界面上催化甘油酯分解或合成的一类酶的总称,可以催化解酯、酯交换、酯合成等反应。脂肪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精细化工等行业,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
当今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DNA微阵列和蛋白质质谱技术的应用,为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去研究生命过程提供了基础。基因调控网络模型分析是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
臭氧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臭氧的变化会改变大气的温度结构,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耦合最终影响对流层的气候。在臭氧的生消中紫外辐射起到重要的作用。最新的SORCE卫星上SIM探测
油脂脱色,常称为吸附脱色,是食用油精炼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针对不同的脱色目的,原料油脂应当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和脱色工艺条件。由于我国食用油脱色工艺主要以脱色率和色泽为指标,缺少对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综合评价,造成食用油脱色过程中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产生危害因子,严重影响了食用油的品质。因此,本论文以稻米油的营养价值和花生油的安全性为导向,针对不同植物油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复配,采用复合脱色材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