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气候主要受亚洲季风(东南季风及印度季风)与西风环流所控制。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貌形态与地理位置,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相对于青藏高原东部、西部、南部和中部,对于受季风影响较弱的青藏高原北部湖泊的古气候演化研究相对薄弱;利用青藏高原湖泊沉积建立的古气候演化序列,主要集中在千年尺度的气候探讨上,对于百年、十年尺度上的古气候演化的研究较少。库赛湖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封闭型湖泊,地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区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气候环境变迁的理想湖泊之一。
2006年6月,在库赛湖中部水深14.5m处采得长637cm连续岩芯一根(KS-2006)。整个岩芯岩性较为一致,以粉砂为主,层次清晰,呈明暗条带状分布。KS—2006孔岩芯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16cm/yr,样品的分辨率可达13年左右,这样的高分辨率使得我们能够对库赛湖千年—百年际的气候演化进行探讨。本文对库赛湖KS—2006孔沉积物中TOC、TN、碳酸盐含量及粒度等环境指标进行了分析测试,探讨了各指标的古气候环境意义;结合137Cs、210pb和AMS14C年代序列,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库赛湖地区进4000年来的古气候演化序列。
研究结果表明,当湖泊流域内气候温暖湿润时,湖泊自身初级生产力较高,沉积物中TOC、TN含量较高:流域内陆地植被生长较好,加之因降水增多地表湿度增大,由风力作用搬运至湖泊内部沉积的粗颗粒物质减少,湖泊沉积物中较粗颗粒物质组分(>64μm)含量降低,较细颗粒物质组分(<4μm)有所增加:同时,由于粗颗粒物质含量降低,湖泊内自生碳酸盐(文石)得以聚积保存,含量增高;反之亦然。据此,本文将该地区近4000年来经历的冷干、暖湿变化阶段讨论如下:在3900-3590calaBP、3320-2630calaBP、1720-1420calaBP及1100-840calaBP时段,沉积物中TOC、TN、自生碳酸盐含量及细颗粒组分含量较低,气候寒冷干旱;在3590-3320calaBP、2630-1720calaBP、1420-1100calaBP以及840calaBP至今等时段,沉积物中TOC、TN、自生碳酸盐含量及细颗粒组分含量较高,气候温暖湿润。
近千年来的气候演化表明,1160-1380A.D.气候相对温湿,对应于中世纪暖期(MWP)。中世纪暖期之后,在1500A.D.前后、1700A.D.前后、1850A.D.前后,出现3个相对寒冷干旱时期,在时间上与小冰期的3次降温事件相对应:且以1700A.D.前后最为寒冷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对应于小冰期最盛期的降温时段。
库赛湖KS—2006孔所揭示的气候演化特征,在千年和百年尺度上,同贵州荔波董歌洞石笋δ18O记录的气候演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4000年来库赛湖地区的气候,在千年或百年尺度上受亚洲季风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