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时段的深静脉置管相关的血栓形成情况,比较不同部位置管的血栓形成率,研究其相关危险因素;动态监测置管前后血小板、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了解血栓形成患者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临床决定适宜的拔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普外科及心胸外科收集围手术期留置深静脉置管患者107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置管后主要治疗及留置管时间,动态监测术前和术后血小板、凝血功能相关项目、D二聚体的变化,床边B超机动态监测血栓形成及变化,同时观察有血栓形成的患者于置管期间以及拔管后有无肺动脉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对完全性阻塞型血栓形成患者行肺血管CT造影(CTPA)了解有无肺动脉栓塞。结果:观察的107例患者中第3,5,7天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总发生率分别为:65.4%,83.8%,90.9%,其中置管后第3、5、7天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颈内静脉(IJC)分别为69.3%,83%,87%,右锁骨下静脉(SVC)分别为33%,55%,100%,完全性阻塞型血栓形成3例(2.8%)且均为颈内静脉置管,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症状和体征,两例于拔管后行肺CTPA未见肺动脉栓塞。颈内静脉置管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后第3,5天血栓形成率的比较分别为:χ2=7.209,P=0.007(P<0.05有意义);χ2=3.635,P=0.057(P<0.05有意义)。性别(女性)、年龄大于60岁、管型2(即双孔导管)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有显著意义,置管后第3天血栓发生率(P<0.05有意义):女性是男性的0.263倍, P=0.017;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是小于60岁的患者的0.268倍,P=0.041;双孔导管是单孔导管的0.034倍,P=0.048;,其余如肠外营养,止血治疗,输血,抗凝,吸烟,恶性疾病对血栓形成无显著影响;将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血小板、凝血功能相关项目、D二聚体纳入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深静脉置管早期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率很高,且随着置管时间延长增加;2、预防性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发生率;3、女性,高龄,双孔导管是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尽管直接拔除深静脉置管致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很低,但仍然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且做好及时处理肺动脉栓塞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