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本病发病率很高。在我国,IBS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就诊的比例达20%-50%。临床上以腹泻型(IBS-D)最为常见,在已确诊为IBS的病例中占74.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尚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或)生化学异常。西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采用解痉剂,止泻剂,促动力剂,抗抑郁药,内脏止痛剂,胃肠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明显,且复发率较高。中医以其独特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本病,并且通过辨证组方用药,整体调节,随证加减,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用四逆痛泻方治疗IBS-D取得了满意疗效,故试图通过本动物实验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其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为四逆痛泻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客观依据,并为IBS-D的治疗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将3周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匹维溴铵组(P组)、四逆痛泻方高剂量治疗组(HD组)和四逆痛泻方低剂量治疗组(LD组)5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以外,其余四组均采用联合造模方法:予25℃的番泻叶颗粒剂冲剂灌胃,2ml/只,1次/日,连续2周。2周之后,在大鼠灌胃1小时后,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流速调节器夹尾,以激怒大鼠,令其相互撕咬,每次30分钟,1次/日,连续2周。造模完成后,模型组取血液标本和结肠组织,进行处理后冷藏,待观察组织病理和检测实验指标。从第二天起开始灌胃,正常组予2ml蒸馏水灌胃,其余三组予药物治疗:中药高剂量组按37.5g生药/kg/d,中药低剂量组按12.5g生药/kg/d,匹维溴铵组按50mg/kg/d,均为2ml,每日灌胃1次,连续治疗14天。观察实验大鼠的大便性状、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色、进食情况、体重等一般状况,末次给药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断头处死并取血,每只大鼠取血2ml,测定5-HT、IL-1β含量,并立即解剖大鼠取材,留取结肠3段(每段均为1cm),按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进行常规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新鲜结肠组织VIP的含量。收集数据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一般状况与N组相比,造模6天后大鼠出现稀便,甚至有时出现稀水样便,饮食量减少,排便量增加,皮毛松散无光泽,精神萎靡,喜扎堆,活动减少,体重下降等。经治疗后,HD组及P组大鼠的大便恢复至湿润颗粒状,皮毛有光泽,精神转佳,活动、进食增多,体重恢复并逐渐增加。LD组大鼠一般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没有HD组明显。2观察结肠组织肉眼观察:黏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光镜观察:黏膜层完整,无明显充血水肿,腺体排列整齐,黏膜下层未见异常,黏膜肌层完整。35-HT、IL-1β、VIP的含量M组大鼠血清中5-HT含量明显高于N组(P<0.05)。经治疗后HD组、LD组及P组5-HT含量均低于M组(P<0.05)。HD组与P组大鼠血清中5-HT含量低于LD组(P<0.05),HD组与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及结肠组织中VIP的含量明显高于N组(P<0.05)。经治疗后HD组、LD组及P组VIP、I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HD组与LD组、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四逆痛泻方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经治疗后,HD组及P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有明显改善。LD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没有HD组明显。2四逆痛泻方高、低剂量及匹维溴铵均能降低大鼠血清的5-HT、IL-1β的含量及结肠组织中VIP的含量。故推测本方通过降低5-HT、IL-1β和VIP的含量,使肠道的动力和敏感性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恢复正常,恢复胃肠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痛、腹泻的目的。本实验表明,四逆痛泻方对番泻叶灌胃和夹尾刺激联合造模法复制的IBS-D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