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科学遴选预警项目、构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临床反馈机制等措施,优化系统流程设计,建立医院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及运行模式,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系统持续改进提供依据。2.对急诊科检验危急值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危急值在急诊科应用效果。3.对重症监护室检验危急值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危急值在重症监护室应用效果。4.探讨检验危急值预警反馈系统质量控制方法改进的效果。[方法]1.遴选检验危急值预警项目:成立检验危急值预警项目遴选专家小组,临床医师、护士和检验技师充分讨论,遴选出切合临床需求的预警项目及危急界限值。2.构建信息化预警防控平台:医院在原有危急值报告机制的基础之上构建信息化预警防控平台,在信息科和软件开发公司支持下,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网络信道的无缝链接,完善LIS信息化特殊检验结果监控规则(critical value monitor rule, CVMR)。3.建立临床处置与反馈机制:检验结果通过LIS和HIS系统的无缝连接传递到医生护士工作站,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如果临床医护人员未加处置,医生护士工作站电脑将处于死机状态,杜绝迟报漏报现象发生,并将危急值报告临床处置及反馈执行情况纳入每月质量管理体系。4.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总体运行效果的评估: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10年的危急值项目数据11项,经数据预处理、变换后,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天内分布、周内分布、部门分布和周转时间,总体进行评估。5.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在急诊科运行效果的评估:对急诊科2011年的135例危急值项目经数据预处理、变换后,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天内分布和周转时间,分析处置结果。6.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运行效果的评估: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1年的1667例危急值项目经数据预处理、变换后,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天内分布和周转时间,分析处置结果。7.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质量控制方法:通过规范标本采集运送,监控危急值标本的反馈时效、报告接收制度等对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的质量进行控制,分析控制前后标本的不合格率、危急值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复查重复率、抢救成功率。[结果]1.设立检验危急值系统,主要包括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血钾、钠、氯、二氧化碳、血糖、血气分析PH值);血细胞异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PT、APTT、INR);严重脏器功能损害(非肾衰患者血肌酐、非肝病患者转氨酶及胆红素);重要微生物检测异常(血培养、HIV阳性)五项内容。2.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运行后全院危急值的发生率是0.375%,主要集中在9:00—13:00,周二、三危急值的数量比平时多,部门分布以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为主。危急值项目总体周转时间控制在2h。3.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运行后急诊危急值的发生率是0.14%,主要集中在晚上10:00-凌晨1:00,危急值项目总体周转时间控制在70min,急救效率达到100%。4.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运行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总体发生率为0.85%,主要集中在10:00-13:00,危急值项目总体周转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抢救成功率为78.9±8.1%。5.对整个预警系统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前、后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55.8%和5.8%、报告与临床诊断率分别为45.5%和85.9%,标本复查重复率分别为25.8%和95.4%,抢救成功率分别为76.5%和92.6%,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紧贴临床实际,缩短检验结果的周转时间,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我院危急值高危预警系统设立较为成功,可以提高实验室及临床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的安全要求。3.检验危急值在急诊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运用成功,可以提高实验室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的安全要求。4.我院对于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可以提高临床科室工作质量,满足患者的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