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的物质基础,对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小麦种质资源优良基因的利用和科学组配杂交亲本,加速小麦育种进程。本研究从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小麦醇溶蛋白、ISSR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四个方面对部分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用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propylene 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电泳技术对100份普通小麦种质材料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在GIu-A1位点具有2种亚基类型(Null,1),Glu-B1位点具有5种亚基类型(7+8,7+9,14+15,6+8,17+18),Glu-D1位点上具有3种亚基类型(2+12,5+10,5+12)。对面包加工品质具有正效应的优质亚基14+15出现频率为16%,5+10出现频率为33%,5+12出现频率为7%,而具有优质亚基组合“1,14+15,5+12”,“1,7+9,5+10”和“N,14+15,5+12”出现频率较低;这些含有优质亚基的小麦可作种质资源为小麦品质育种加以利用。2.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A-PAGE)技术对黄淮麦区1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00份小麦种质材料在醇溶蛋白带型上差异显著,共分离出蛋白带1608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类型116种,其中迁移率编号为10和14的2种谱带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64%和96%,其余114种迁移率谱带类型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每个种质材料经电泳分离出的醇溶蛋白谱带数在10~24条之间,大部分在13~19条之间。供试种质材料间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GD)在0.24~0.83之间,平均为0.54,遗传变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将检测材料分为6大类。表明,供试种质材料醇溶蛋白的变异丰富,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河南省目前生产上主推的20个小麦品种对本实验室合成的5个ISSR引物进行多态性初选,发现5个引物中有2个引物揭示的多态性最高。用这2个引物对黄淮麦区100份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引物共扩增出6296条电泳谱带,迁移率不同的谱带类型127种,表明ISSR具有较强的品种间区分能力,是研究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分子标记技术之一。根据各种质材料间ISSR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距离,将100份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聚成11个类群,14个亚类。来源于同一生态区的种质材料并未完全被聚在一起,这可能是由于小麦育种资源交流的日趋频繁,导致品种的地域性程度降低。因此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目前小麦遗传资源利用状况的客观反映。100份小麦种质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22~0.73,平均值达0.50,种质材料间遗传距离变幅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年前分蘖性、冻害情况、穗长、穗下节间长度、芒长、旗叶特性及灌浆后期的灌浆速度、叶功能期和落黄情况等14个重要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记录。分析认为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这也为黄淮麦区小麦的品质及高产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