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胃排空率及海马MR、GR表达的影响,从LHPA轴途径探讨隔药饼灸治疗F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隔药饼灸组(C)、艾炷组(D)和逍遥散组(E)共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正常饲养外,余下4组均给予复合病因造模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造模共21天。再按分组分别施加被试因素:A组正常饲养;B组予以捆绑束缚30min,灌服0.9%Na Cl,灌胃容积均为1m L/100g体重(下同);C组予以捆绑束缚并行隔药饼灸30min,灌服0.9%Na Cl;D组予以捆绑束缚并行艾炷灸30min,灌服0.9%Na Cl;E组予以捆绑束缚30min,灌服逍遥散水煎剂;连续14d。指标观测:造模及治疗期间对大鼠的一般状态及行为学进行观察;用称重法(营养性半固体糊排空)检测大鼠的胃排空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MR、GR的表达。结果:1.造模3wk后,模型大鼠多表现为精神萎靡、倦怠,毛发黯淡无光泽、胡须下垂,食欲下降,粪便稀溏;扎堆贴壁、安静懒动、反应迟缓;造模大鼠行为学检测穿格数、起立数、修饰数与造模前比较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治疗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排空率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个治疗组大鼠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个治疗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大鼠海马MR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GR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及逍遥散组海马组织中M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GR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组组间比较,隔药饼灸组GR虽上调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能显著改善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提高其胃排空率,同时明显上调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GR的表达,有助于调节LHPA轴功能,而其对LHPA轴及相关负反馈通路的影响很可能是其能够有效治疗FD的重要作用机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