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老城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见证者,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需求的改变,传统老城空间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此对老城空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但现有更新改造手段往往会使老城区活力下降,问题不断涌现,导致其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各种新技术与新方法纷纷涌现,利用各类数据定量解析城市发展中的不同现象,为我们理性的解决城市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制定规划策略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论文选取哈尔滨市老城区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既有的关于城市空间活力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成果,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多元数据,利用Arc GIS、Depthmap、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城市空间结构、活力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探求哈尔滨老城活力空间发展演变机制与趋势,空间的活力特征及其与形态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老城未来更新规划,为营造健康、持续、有机发展的老城活力空间提供基础依据。论文从城市与街区两个层面对老城区空间活力进行研究。首先,从城市尺度对老城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讨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活力中心的分布,并归纳总结出空间活力中心的演进特征和驱动机制。其次,从街区尺度深层次探讨空间活力的内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从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研究,包括功能多样、空间可达性、建设强度三方面的要素,进而总结出哈尔滨老城区空间活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与空间特征。通过研究得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城市尺度的研究中,哈尔滨老城区空间活力中心的演进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三核并向发展、圈核分散发展、多核分散发展、多核连片式发展的空间模式;空间活力中心的演进受到地理条件、历史政策因素、城市规划因素影响较大。在街区尺度的研究中,哈尔滨老城区不同类型的活力空间的人流活动特征有明显差异;在其影响机制中,空间可达性与空间建设强度是影响老城区空间活力强度的首要影响因素,功能多样性是保证老城空间活力持续性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