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及干预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因不明,易复发,致残率高等。代谢综合征也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因复杂,起病潜隐,难治愈等。双相情感障碍与代谢综合征共病使临床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高。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共病代谢综合征的现象虽然一直备受精神医学领域的关注,但是代谢综合征在精神分裂症中研究较多,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共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风险因素及干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目的探索双相情感障碍共患代谢综合征的情况及其风险因素,了解精神科医师对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对代谢异常情况的干预现状,为精神科医师早期筛选高危人群及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调查选取在2019年01月-2020年01月期间在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并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和入组标准的患者共619例,并利用“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患代谢综合征调查表”(详见附录A)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病程、使用药物、血糖、血脂等信息。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2017年中国糖尿病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利用SPSS软件中卡方检验、t检验、曼-惠特尼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统计分析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患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风险因素及干预现状等。本调查选取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在2019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所有在职精神科医师,并利用“精神科医师对代谢综合征知晓率的调查问卷”(详见附录B)收集精神科医师对代谢综合征知识的了解现况,利用SPSS软件中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出精神科医师对代谢综合知识的知晓率。结果1本调查共收集患者619例:男性277例(44.7%),女性342例(55.3%);平均年龄:37.84±10.83岁;抑郁发作184例(29.7%),躁狂发作435例占(70.3%)。2患者在入院时、四周末、八周末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分别为17.0%、36.2%、46.2%,且随着住院治疗时间的延长,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随之明显提高,高于我国成人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60.4%、63.5%、66.2%;高血糖的患病率分别为8.1%、8.2%、8.6%;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22.3%、22.3%、25.6%;高空腹甘油三脂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3.9%、31.2%、35.0%;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8%、37.6%、46.2%。3入院时、四周末及八周末,抑郁发作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低于躁狂发作患者(11.4%vs19.3%,Ρ<0.05;26.6%vs40.2%,Ρ<0.05;35.1%vs50.5%,Ρ<0.05);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出院时高于入院时(35.7%vs23.4%,Ρ>0.05),联合两种、联合三种及以上药物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出院时明显高于入院时(42.8%vs17.5%,Ρ<0.01;41.8%vs15.0%,Ρ<0.01),其中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联合苯二氮?类药、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和苯二氮?类药的治疗方式最为显著(如:丙戊酸镁+奥氮平、奥氮平+劳拉西泮、丙戊酸镁+喹硫平+劳拉西泮)。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院时的性别、BMI和年龄是共患代谢综合征的独立风险因素,四周末时性别、BMI、临床相和年龄是共患代谢综合征的独立风险因素,八周末时性别和BMI是共患代谢综合征的独立风险因素。4精神科医师对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4.2%。针对临界人群,入院及出院时,未接受干预的患者占比较高(74.5%vs75.8%);针对代谢综合征人群,入院及出院时,患者均接受干预,其中接受‘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干预的患者(48.6%vs50.2%)和接受‘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药物干预’干预的患者(51.4%vs49.8%)各占一半。对异常代谢指标的药物干预现状为:入院时、出院时降压药的使用率分别为11.1%vs20.5%(Ρ<0.01),降脂药的使用率分别为0.6%vs1.8%(Ρ>0.05),降糖药的使用率分别为7.3%vs8.7%(Ρ>0.05)。结论1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共患代谢综合征的总患病率较正常人群偏高。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共患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代谢相关指标异常的患病率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共患代谢综合征与治疗方式、年龄、性别、病程、BMI等因素相关;性别和BMI是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患代谢综合征的独立风险因素。3精神科医师对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偏低,对属于临界人群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干预度欠佳,对降血脂的诊治经验较薄弱。医师需加强关于代谢综合征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对代谢综合征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提高对临界人群的重视程度,并提倡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其他文献
背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即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GEJ),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隐匿且解剖部位特殊,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影
背景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癌症,极具侵袭性。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胆囊癌的致死风险较高,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6个月,且5年生成率低于5%,其形势极其严峻。由于胆囊癌症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已处于但胆囊癌晚期,只有10%左右的患者可采取外科治疗,根治性切除加上细致的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治疗选择。鉴于以上情况,探究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场病理点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孤独症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据报道,N-乙酰半胱氨酸(N-acytylcysteine,NAC)可以改善孤独症患者社交行为、易怒、自我伤害和焦虑样行为等症状,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自噬功能异常及Notch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N-乙酰半胱氨酸改善孤独症样行为学异常是否与调控自噬功能及Notch信号通路有关有待研究。目的探讨NAC是否通过调控自噬功能及Notch信号通路异常
背景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在调控染色质结构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组蛋白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在转录调控过程中非常重要,组蛋白H2A的泛素化抑制基因表达,组蛋白H2B的泛素化促进基因表达。USP49是USP家族重要的一员,已有研究报道USP49可以直接结合和去泛素化p53蛋白,调控p53蛋白稳定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USP49也是组蛋白H2B的特异去泛素化酶,可能通过调节组蛋白
背景胃肠上皮化生(GIM)是胃的癌前病变,目前有多种内镜技术可以筛查或评估肠上皮化生,传统的白光内镜(WLE)与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果不一,光学增强内镜(OE)是目前一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但是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因此了解了解这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1.探究白光内镜(WLE)、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光
背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因其高致残率和高发病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其病因尚不清楚。前期研究显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但SCZ脂肪酸谱有何特征尚不明确。SCZ体内脂肪酸改变是否与脂肪酸分解代谢异常有关,也需进一步研究探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SCZ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脂肪酸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其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构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已有研究表明,在AD患者脑内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蛋白活性的升高与该两大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而降低GSK-3β活性,则可减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且社会功能损害大、自杀率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其治疗仍是精神科难点,虽然目前药物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但其药物治疗的具体选择较为复杂。调查发现,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用药的合理性有所增加,但是不合理用药仍然存在。本院作为新成立不久的市级精神卫生机构,其用药的合理性更需多
背景近年来,ASD患者人数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等与ASD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关于ASD的发病机制尚未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表明,ASD并非某单一因素作用导致,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次研究目的为调查母亲在孕期及围产期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与ASD发病
背景冠心病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在全部心血管病患者中,约一半死于冠心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健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而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冠心病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和治疗效果中产生重要影响,多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也反过来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加重心力衰竭,影响治疗效果。目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