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联合生物纳泡在体基因编辑GSK-3β靶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love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其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构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已有研究表明,在AD患者脑内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蛋白活性的升高与该两大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而降低GSK-3β活性,则可减轻AD的病理状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修复基因功能失调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而基因靶向治疗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基因载体并靶向到目标区域,但脑部疾病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使治疗更加困难,以往的研究表明,超声(Ultrasound,US)联合微泡(Microbubbles,MBs)可有效地开放BBB,但血管内MBs空化因无法接触神经细胞而难以对其产生声孔效应,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二次超声空化在体靶向基因编辑GSK-3β治疗AD的方法,拟用超声联合MBs空化开放靶区BBB,再注射载腺相关病毒CRISPR/Cas9(Adeno-Associated Virus CRISPR/Cas9,A-C)的生物纳泡(Biosynthetic nanobubbles,BNBs),其借助开放的BBB进入脑组织直接接触神经细胞,再利用超声诱发BNBs产生空化,使细胞膜开孔高效递送编辑系统,实现在体靶向基因编辑。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利用二次超声空化在体靶向基因编辑治疗AD效果及机制,为超声靶向基因编辑治疗AD提供新思路。目的在超声联合MBs打开BBB后,本研究提出一种二次超声联合BNBs在体基因编辑GSK-3β治疗AD的方法,使细胞膜开孔高效递送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实现在体靶向基因编辑,从而敲减GSK-3β对Aβ1-42寡聚体诱导的AD样小鼠的治疗作用,为超声靶向基因编辑治疗AD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在ATCC培养基中培养嗜盐菌(Halobacterium NRC-1,Halo)提取生物合成的纳米泡BNBs,使用马尔文粒径电位仪、电镜和超声仪测量BNBs的粒径、电位、形态和超声造影成像表征;将阳离子聚合物PEI偶联到BNBs的外壳上,得到表面带有正电荷的BNBs(Cationic BNBs,CBNBs),用马尔文粒径电位仪检测CBNBs的粒径、电位表征、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CBNBs携载质粒的能力。2.老化后的Aβ1-42寡聚体孵育N2a细胞24h,将纳泡转染复合物(CBNBs-AAV-CRISPR/Cas9,CBNBs-A-C)加到细胞中,在超声作用下进行转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Tau磷酸化有关的蛋白GSK-3β、P-GSK-3β(Ser9)以及相关Tau磷酸化位点的蛋白变化。3.用bEnd.3细胞构建体外BBB模型,观察在超声的作用下,不同微泡对体外BBB模型的开放效果。4.通过在C57小鼠双侧海马CA1区注射Aβ1-42寡聚体,构建脑内Aβ聚集的AD小鼠模型。经尾静脉注射MBs,在一次超声作用下打开BBB后,继续从尾静脉向体内输送转染复合物CBNBs-A-C,二次超声联合CBNBs-A-C增加对神经细胞的转染效率。使用水迷宫和Y迷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组织中与Tau磷酸化有关的蛋白GSK-3β、P-GSK-3β(Ser9)以及相关Tau磷酸化位点的蛋白变化;使用免疫组化评价突触素的表达量、脑片钳检测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entiation,LTP),从而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及突触的可塑性。结果1.BNBs是一个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纳米级纺锤状气泡,并且可在体内造影成像;用PEI把BNBs改良成表面带正电荷的BNBs(CBNBs)后,没有改变BNBs粒径但却明显地逆转了其表面电位,并且CBNBs作为一个新型的基因载体,能良好地结合带负电的质粒。2.Aβ1-42寡聚体能激活GSK-3β的蛋白表达量,增强Tau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在超声的作用下,转染复合物(CBNBs-A-C)可以在细胞内表达,减少GSK-3β的蛋白表达量,降低Tau磷酸化位点的蛋白表达水平。3.bEnd.3细胞可在Transwell膜上构成体外单细胞BBB模型,在超声的作用下,联合MBs对体外BBB的开放效果最好,而联合BNBs时,对体外BBB的开放效果则不明显。4.双侧海马CA1区注射Aβ1-42寡聚体激活海马区的GSK-3β,导致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诱导小鼠学习记忆水平下降。超声联合MBs打开BBB后,二次超声联合纳泡复合物(CBNBs-A-C)在体基因编辑GSK-3β基因表达,从而减少了AD样小鼠脑内的GSK-3β和相关Tau磷酸化蛋白位点的激活;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水平;增多突触素的表达;增强海马CA1区的LTP电生理信号。结论在超声联合MBs开放BBB后,二次超声联合生物纳泡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方法,更高效率地转染海马区的神经细胞,通过CRISPR/Cas9系统抑制GSK-3β的激活,减弱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聚集,进而改善了Aβ1-42寡聚体诱导的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其他文献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具有异质性高、侵袭力强、预后不佳等特点。目前,深入探究DLBCL的发病机制、找寻具备治疗潜力的新型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KRAB锌指蛋白(Krüppel-associated box domain-zinc finger protein,KRAB-ZFP
背景目前肺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肺癌病理类型。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低氧,能够通过脂代谢调控肿瘤细胞迁移。目前对肺腺癌转移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阐明肺腺癌细胞在低氧条件下迁移的机制对于治疗肺腺癌、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必要。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CoA carboxylase 1,ACC1)是调控脂肪酸代谢的限速酶,其在肿瘤细胞的脂肪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靶向ACC1的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具有易复发、易转移等特点,临床预后极差。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靶向治疗、肝移植等,肝癌的5年复发率高达70%。HCC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HCC患者生存率。肝硬化是肝癌的早期病变,目前肝硬化向HCC的转化中仍缺乏有效的无创性血清诊断标志物,AF
背景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相关性死亡中排第四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其发病率、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胃癌的筛查未普及等原因,中国胃癌在诊断时多已是晚期胃癌,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是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而胃癌发生卵巢转移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转移癌,被称为Krukenberg瘤。据报道,胃原发灶手术切除后随访观察期间Krukenberg瘤发生率为3
背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即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GEJ),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隐匿且解剖部位特殊,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影
背景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癌症,极具侵袭性。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胆囊癌的致死风险较高,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6个月,且5年生成率低于5%,其形势极其严峻。由于胆囊癌症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已处于但胆囊癌晚期,只有10%左右的患者可采取外科治疗,根治性切除加上细致的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治疗选择。鉴于以上情况,探究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场病理点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孤独症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据报道,N-乙酰半胱氨酸(N-acytylcysteine,NAC)可以改善孤独症患者社交行为、易怒、自我伤害和焦虑样行为等症状,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自噬功能异常及Notch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N-乙酰半胱氨酸改善孤独症样行为学异常是否与调控自噬功能及Notch信号通路有关有待研究。目的探讨NAC是否通过调控自噬功能及Notch信号通路异常
背景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在调控染色质结构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组蛋白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在转录调控过程中非常重要,组蛋白H2A的泛素化抑制基因表达,组蛋白H2B的泛素化促进基因表达。USP49是USP家族重要的一员,已有研究报道USP49可以直接结合和去泛素化p53蛋白,调控p53蛋白稳定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USP49也是组蛋白H2B的特异去泛素化酶,可能通过调节组蛋白
背景胃肠上皮化生(GIM)是胃的癌前病变,目前有多种内镜技术可以筛查或评估肠上皮化生,传统的白光内镜(WLE)与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果不一,光学增强内镜(OE)是目前一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但是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因此了解了解这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1.探究白光内镜(WLE)、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光
背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因其高致残率和高发病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其病因尚不清楚。前期研究显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但SCZ脂肪酸谱有何特征尚不明确。SCZ体内脂肪酸改变是否与脂肪酸分解代谢异常有关,也需进一步研究探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SCZ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