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学在经历文化转向以后,学者们在研究中更倾向于关注外部因素,例如社会元素和政治元素,从宏观角度来检视翻译。我们有必要从微观角度来探究翻译中的具体问题。于是注意力须转移到运用语言学最新的进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方面来。翻译时源文本中的元素在目标文本中常常找不到对等的元素。这种现象不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两种相关语言很难达到绝对的对等。然而,可以尝试采取认知语言学尤其是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中的区域激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作为源于这一理论的翻译方法,区域激活可以用来描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本研究中,对应的分别是中文和英文。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区域激活概念,本对比性研究目的在于审视区域激活在汉英翻译中如何进行。通过比较中文源文本和对应的英文目标文本的认知结构,可以寻绎出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认知结构差异。本研究数据包括三本当代中文小说及其对应的英文译本: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毕飞宇的《玉米》和《青衣》,均由葛浩文先生翻译。书中所选的全部例子都根据区域激活的类型来划分。通过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汉英翻译中的区域激活可以分为四类,即身体性区域激活、感知性区域激活、经验性区域激活和文化性区域激活。此外,本研究还根据激活区域和被激活区域之间的距离以及被激活的区域个数将中英翻译中的跨语言区域激活划分为近距激活、远距激活、一元激活和多元激活。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汉英翻译中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即首次在汉英翻译中运用区域激活理论,加深了对区域激活概念的理解,验证了认知语言学中区域激活理论的有效性。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发现翻译中运用区域激活作为翻译手段的潜力。因此,本研究既有理论启示,也有实践意义。由于资源和能力有限,葛浩文英译中的区域激活现象仅划分为四类。将来应该给出更多的区域激活种类以及更细致的分析。希望未来能在翻译中更多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