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先驱之一,林语堂在“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对外讲中”的经典之作,虽然该书直接用英语写成,但牵涉了大量的汉译英活动,旨在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及其阐释构成了《生活的艺术》内容的核心。
本文采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研究《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活动。勒菲弗尔着眼于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既成文学翻译研究,这不同于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其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研究。他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文化改写,也是一种文化操控。这种文化的操控体现在译者对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符合他所在时代的目的语意识形态和诗学需要。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是其主要的操控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如何影响和操控了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翻译活动.
经研究发现:这种操控体现在对翻译动机、源语文本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等诸方面。源自赞助人赛珍珠、华尔希写作《生活的艺术》的建议使得林语堂写作(翻译)动机隐含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在源语文本的选择中,林语堂以机械化和物质化的西方文明为参照,凸显了以闲适、享乐为主题,洋溢着浓郁东方气息的文本,符合了目的语的意识形态、诗学的需要。意识形态上中西文化的强弱关系影响了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使用。为了使处于强势文化的西方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接受所选文本,他灵活采取略译、增译、改译等多种翻译策略,适应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诸如述、编、缩等变译策略的采用,大大减低了西方读者理解汉语文化典籍的难度,保持了行文的流畅。除此之外,为了突出东方文本特有的异国情调,还保留了大量的直译。总之,译者在从源语文本和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都力求忠实于目的语读者。
论文最后指出从源语文本到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中的对目的语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投合是《生活的艺术》在当时西方社会倍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同时这种文化操控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变形。本文验证了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在现实文学翻译活动中的适用性,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深刻地影响了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的翻译活动。
本文采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研究《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活动。勒菲弗尔着眼于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既成文学翻译研究,这不同于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其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研究。他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文化改写,也是一种文化操控。这种文化的操控体现在译者对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符合他所在时代的目的语意识形态和诗学需要。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是其主要的操控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如何影响和操控了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翻译活动.
经研究发现:这种操控体现在对翻译动机、源语文本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等诸方面。源自赞助人赛珍珠、华尔希写作《生活的艺术》的建议使得林语堂写作(翻译)动机隐含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在源语文本的选择中,林语堂以机械化和物质化的西方文明为参照,凸显了以闲适、享乐为主题,洋溢着浓郁东方气息的文本,符合了目的语的意识形态、诗学的需要。意识形态上中西文化的强弱关系影响了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使用。为了使处于强势文化的西方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接受所选文本,他灵活采取略译、增译、改译等多种翻译策略,适应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诸如述、编、缩等变译策略的采用,大大减低了西方读者理解汉语文化典籍的难度,保持了行文的流畅。除此之外,为了突出东方文本特有的异国情调,还保留了大量的直译。总之,译者在从源语文本和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都力求忠实于目的语读者。
论文最后指出从源语文本到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中的对目的语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投合是《生活的艺术》在当时西方社会倍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同时这种文化操控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变形。本文验证了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在现实文学翻译活动中的适用性,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深刻地影响了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的翻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