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原位反应制备及热物理性能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50776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芯片制程工艺的不断进步,电子器件逐渐小型化与集成化,导致电子器件的功率密度不断增大,工作发热十分严重,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器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较低的热导率,传统的电子封装材料已经不能满足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急需开发新一代具有高热导率和低热膨胀系数的电子封装材料。金刚石颗粒增强铝基(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可调控的热膨胀系数、可靠的力学性能和较低的密度,是新一代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金刚石与铝不润湿因而界面结合差,导致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不高,研究者主要通过提高界面结合来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然而,相关研究未能同时优化复合材料的界面热导、金刚石粒径、金刚石体积分数和致密度,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值一直低于800 W m-1 K-1。此外,Al4C3的形核与长大机制及Al4C3界面层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存在争议,复合材料的高温导热性能也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气压浸渗制备技术,利用金刚石与铝的原位反应形成Al4C3界面相,采用双粒径金刚石颗粒作为增强相,实现多因素协同作用提高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利用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详细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明确了Al4C3的形核与长大机制,阐明了非连续原位Al4C3界面层是获得高界面热导的关键,建立了界面结构、金刚石粒径、金刚石体积分数和致密度与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和热循环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优化界面结构、金刚石粒径、金刚石体积分数和致密度,获得具有优异热物理性能和热循环性能的金刚石/铝复合材料。通过调控气压浸渗温度和浸渗时间优化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并利用先进表征手段研究了 Al4C3的形核与长大机制。结果表明,Al4C3的形核面为Al4C3(003)晶面,没有优先形核的金刚石晶面。Al4C3的形核与长大受金刚石表面碳原子的扩散控制,Al4C3沿(003)晶面生长速度大于垂直(003)晶面生长速度,导致Al4C3形态为较大长径比的片状或棒状。计算表明,Al4C3的厚度是界面热导的主要影响因素,非连续Al4C3界面层可以提高界面热导。由于Al4C3的非均匀形核与长大及低热导率的特点,金刚石/铝复合材料中形成非连续原位Al4C3界面层可以明显减小界面热阻。通过优化非连续原位Al4C3界面层,701 μm粒径金刚石颗粒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最高可达854 W m-1 K-1。采用双粒径金刚石颗粒并利用优化的气压浸渗工艺制备金刚石/铝复合材料,通过界面热导、金刚石粒径、金刚石体积分数、致密度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结果表明,随着金刚石粒径增加复合材料热导率提高;由于难以致密化制备,当金刚石粒径为980 μm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降低。由于非连续原位Al4C3界面层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大粒径金刚石颗粒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因此随着金刚石粒径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升高。高金刚石体积分数是复合材料获得高热导率及低热膨胀系数的决定性因素,采用双粒径金刚石颗粒作为增强相可以显著增加复合材料的金刚石体积分数,并且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所获金刚石体积分数为76.0%,致密度为99.2%,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达1021 Wm-1 K-1,热膨胀系数低至3.72 × 10-6 K-1。研究了热循环与加热温度对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218-423 K温度范围内经过200次热循环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仅下降2-6%,并且维持与半导体材料匹配的热膨胀系数,具有优异的热循环性能。特别地,热循环后双粒径金刚石颗粒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仍超过1000 Wn-1 K-1,热膨胀系数为4.21 × 10-6 K-1。非连续原位Al4C3界面层形成较强的界面结合,同时有效释放了界面热应力,是热循环后复合材料保持较高热导率与较低热膨胀系数的原因。热循环过程中积累的拉伸塑性应变降低了铝基体的热导率,是复合材料热导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拉伸塑性应变增加了铝基体的热膨胀系数,从而增加了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在298-573 K温度范围内,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金刚石的热导率降低是主要原因。由于非连续原位Al4C3界面层维持了良好的界面结合,当温度为573 K时,双粒径金刚石颗粒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仍高达630 W m-1 K-1。综上所述,非连续原位Al4C3界面层是金刚石/铝复合材料获得优异热物理性能和热循环性能的关键;相较于界面热导和金刚石粒径,金刚石体积分数是获得优异热物理性能的更为重要的因素。采用多因素协同的优化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高热导率、与半导体材料匹配的热膨胀系数、良好热循环性能和较高的高温热导率的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在电子封装散热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结果为立方氮化硼、砷化硼等其它高导热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在“双碳”背景下,探索和开发更高耐磨性、更长寿命的高性能绿色钢铁产品,实现耐磨钢铁材料迭代升级,对减少因磨损导致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原位自生方法研发的新型TiC增强耐磨钢,虽然相对于同等硬度的传统耐磨钢耐磨性能大幅提升,但由于TiC引入带来的韧性降低和残余应力增加的问题制约了其广泛应用。本文以原位自生TiC增强HB400耐磨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
学位
微合金非调质钢具有较好的强韧性,并且其生产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然而,由于钢种成分的特殊性,凝固过程中析出的第二相是制约连铸坯质量的关键因素,对连铸二次冷却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二冷水量与钢的凝固特性不匹配,二次冷却不均匀性等问题,均会引起连铸坯表面以及内部裂纹,最终遗传至轧材。现阶段,关于微合金非调质钢第二相析出以及γ→α相变的研究不足,缺乏基于钢种凝固特性的定制化连铸二次冷
学位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01~2021-08本院及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7例。根据患者PCI动脉穿刺的路径,分为桡动脉途径42例(A组)和股动脉途径45例(B组)。比较两组的术中PCI情况、心功能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24%和
期刊
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优异、施工便捷、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随着建筑钢结构减免防火涂层和进一步轻量化应用越来越受关注,建筑钢结构用钢朝更高强度、同时兼具抗震性和耐火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基于以低C、低Mo、高Nb为特征的复合微合金设计和热轧工艺路线,开发出一种新型550 MPa级热轧高强度抗震耐火钢,重点研究受热过程中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纳米
学位
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是用于增材制造的重要成形方式,具有高自由度、高效率、低损耗等优点,适用于制造传统方法无法直接生产的复杂形状零部件,尤其适合内部复杂精细结构,如发动机、热交换器、涡轮机以及骨科内植物等。然而,SLM成形过程比较复杂,可变参数众多,通常涉及剧烈的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严重影响制件精度和使用范围。特别是SLM工艺引起的孔隙等缺陷的存
学位
低合金钢力学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桥梁、铁路、建筑、海上油气平台等领域。随着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海洋工程的极速发展,传统低合金钢在恶劣海洋环境中的服役性能显著降低,亟需开发具有更好耐蚀性和力学性能的新型低合金钢以满足长期安全服役的需求。合金元素及其配比、复杂的环境因素及漫长的服役周期决定了新型低合金钢的服役性能。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材料信息学方法以其强大的数据拟合和知识挖掘能力在预测材
学位
3D过渡金属高熵合金具有良好的强塑性匹配、优异的低温性能和抗辐照性能,在航空航天、超低温容器和核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与传统合金相比,铸坯缺陷更严重和加工更容易开裂是此类高熵合金规模化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为突破这一瓶颈,本文设计了四种CrxMnFeNi(x=0.8~1.5)过渡金属高熵合金,并开展了合金凝固特性、高温热变形行为和服役性能的系统研究,明确了单、双相高熵合金凝固机理和热变形机制,揭示
学位
由于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稀土钢的研发一直是冶金界探索的热点之一。稀土元素独特的外电子层结构使其在钢铁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将其加入钢中可以改善力学性能。针对低温钢,目前稀土对微观组织及低温韧性的作用机理研究尚比较局限,且在实现工业化稳定生产和替代价格相对较高的元素方面还未给出理论解释。因此,本文围绕C-Mn和Ni系低温容器钢的微观组织和低温韧性,在冶炼-热轧工业化生产过程,研究了全工序Ce对C-Mn
学位
论文针对150 t转炉生产低碳低磷钢炉衬侵蚀严重的问题,通过热力学模拟、实验室实验、工业试验对炉衬侵蚀机理、低碳低磷生产工艺、炉渣对炉衬的侵蚀、炉衬维护技术展开研究。阐明了生产低碳低磷钢时炉衬的侵蚀机理,优化了转炉冶炼后期加料制度和终点控制工艺,提出了生产低碳低磷钢炉衬综合维护方案,为提高转炉冶炼低碳低磷钢炉衬使用寿命及保障生产稳定顺行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转炉生产低碳低磷钢炉衬侵蚀机理研究结果表
学位
C700R-1镍基耐热合金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塑性、耐腐蚀性、热加工性和焊接性,且在700℃和35MPa压力下105h外推持久强度大于100MPa,已被选为700℃汽轮机转子备选材料之一。但是由于镍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普遍存在凝固偏析,包括微观偏析和宏观偏析。前者将导致枝晶尺寸内元素分布不均,增加了后续热加工和热处理的难度;后者将导致合金内部出现大范围的成分不均的现象(镍基合金中常见的为
学位